〔原文〕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
可與晤歌。
(池、麻、歌,歌部。)
東門之池,
可以漚紵。
彼美淑姬,
可與晤語。
(紵、語,魚部。)
東門之池,
可以漚菅。
彼美淑姬,
可與晤言。
(菅、言,寒部。)
〔譯文〕
東門外邊的護城河,河水清清,蕩起層層波紋。那位漚麻的姑娘啊,美麗動人,賢德文靜,可以去會見她,和她一起唱唱歌。
東門外邊的護城河,河水清清,蕩起層層波紋。那位漚苧麻的姑娘啊,美麗動人,賢德文靜,可以去會見她,和她一起談談話。
東門外邊的護城河,河水清清,蕩起層層波紋。那位漚菅草的姑娘啊,美麗動人,賢德文靜,可以去會見她,和她一起談談心。
〔評介〕
這一首愛情詩,淺顯單純,一望而知。但是《毛序》在解釋時,卻故深其辭,牽強比附,說什么“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以配君子也。”后世說《詩》者,有人甚至以詩意“未詳”處理,或者認為似乎是前一篇的繼續(xù),更給它披上了神秘的外紗。其實,詩中只是寫一個小伙子愛上了一位漚麻的姑娘,想和她靠近求愛而已。
全詩三章,章四句。各章開始,均以“東門之池,可以漚麻(紵、菅)”起興,按照朱熹的說法,“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也。”(《詩集傳》)其實這里是有賦有興。所謂賦,是指交代了地點和人物,地點,是東門外護城河邊,人物,是暗指有一位姑娘在那里漚麻。所謂興,則是因麻及人、及情。同時可以使讀者聯想到高高的城墻,清澈的河水,以及在河水中漚麻的姑娘,從而構成一幅自然、開朗、清新的風俗畫的畫面。而那畫中之人,也就自然突顯出來了。她就是這位小伙子追求的對象。于是緊接著,“彼美淑姬,可以晤歌(語、言),小伙子直接描述那位如在畫中的美人形象,那位姑娘是那樣美麗動人,那樣善良文靜。他多么想以各種方式接近她呀!用什么方式呢?可以與她對歌,可以與她對話,可以與她談心。總之,只要能接近她,怎么都行。那么,他們之間對歌了沒有呢?談心了沒有呢?他們之間的感情交流了沒有呢?詩中沒有說。這首詩通過小伙子對正在護城河邊漚麻的姑娘的愛慕與熱烈追求,贊美了他的健康而純真的愛情。全詩語言自然淺顯,畫面開朗清新,基調愉悅歡快,是《詩經》中一篇較為出色的愛情詩。
上一篇:《東門之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絲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