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詩品》新詩鑒賞
詩論,三卷,南朝梁鐘嶸撰。嶸(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南朝齊時入仕,入梁后先后為衡陽王蕭元簡記室,晉安王蕭綱記室。
五言詩自漢末產生以來,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已趨向成熟,產生了許多卓有成就的以寫五言詩為主的詩人和無數佳句名篇,但它受到社會一些守舊者不應有的輕視,被視為別調。
鐘氏寫作《詩品》(初名《詩評》)目的在于總結五言詩的創作經驗,提高它的社會地位,表彰有成績的作家,糾正創作中的不良傾向。書前有序,是全書之大綱,序中全面闡述了詩歌原理。
作者認為詩歌是攄寫作者性情的工具,而性情的產生又源于外界自然的變化和社會人生的種種遭遇,促使人的感情形成波瀾。他說:“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珮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孔子論詩言“興觀群怨”,鐘氏特別強調“群”“怨”的作用。認為詩可以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這有些類似近代文論中的“宣泄說”。
序中簡述了五言詩的產生發展史。高度贊揚了“三曹”“七子”和他們促成的五言詩發展與興盛。也批評了“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列出了五言詩史上三位成就最大的詩人曹植、陸機、謝靈運。并宣稱:“夫四言,言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
文中所謂“滋味”指藝術形象的感染力。為了做到“有滋味”,必須酌情運用賦、比、興之法。作者認為賦、比、興運用得當再“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鐘嶸還批評了缺乏生活、缺乏激情的“膏腴子弟”,他們“恥文不逮,終朝點綴,分夜呻吟”,而只能寫出平鈍之作。至于嘲笑前賢的“輕薄之徒”,鐘氏認為,他們根本未能涉于“文流”。
對于“四聲八病”之說,鐘氏表示不滿,主張應使聲律自然和諧,還反對用典以“補假”,反對在詩中過多談哲理。
總之作者重視詩歌作品的形象的鮮明性、生動性和直感性,而反對削弱它們的一切技術和技巧。過分強調這些容易削弱詩的藝術性,特別是詩歌作品的含蓄性。
全書取漢至梁一百二十二位詩人,分上中下三品,分別加以品第詮次,論其優劣。
上品十一人和《古詩十九首》作者,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六十條品目,每條品目,或品評一人,或品評多人。每條之中一般都要探討該詩人淵源所自,屬于何派;分析作品的利弊得失;比較各家之優劣、藝術成就高低。其中多中肯綮,也有品評不當之處。如曹操被列在下品,陶潛僅入中品,陸機、張協被列為上品,過分強調了詩風的歷史承繼關系,言某詩人出于某人,忽視了現實生活對詩人的影響等等。
《詩品》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評論詩歌的專著。其注本很多,較好的有《詩品注》(近人陳延杰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詩品注釋》(今人蕭華榮注釋),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鐘嶸詩品校釋》(今人呂德申注釋),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牧齋初學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亭林詩文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