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亭林詩文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十六卷,詩五卷,明末清初顧炎武撰。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更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還有蔣山傭、圭年、鷹揚弟子等別名,昆山(今屬江蘇)人。少游復社,清兵南下,母殉國,炎武輾轉大江南北從事抗清斗爭。曾一度入獄。出獄后奔走長城內外,考察形勢,結交豪杰,以圖恢復,病逝于曲沃。
顧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托物起興、吊古傷今,充滿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表現出建功立業、恢復故國的熱烈希望和為之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他以精衛鳥銜木填大海自喻:“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精衛》)有許多昔日的朋友、戰友由于各種原因改變了其初衷,顧氏理解這一點:“待客荊卿愁日晚,艤舟漁父畏天風。當時多少金蘭友,此際心期未許同。”(《永夜》)在漫長的夜中有多少人能走到盡頭呢?炎武能夠諒解別人,可是他堅信:“合見文公還晉國,應隨蘇武入長安。驅除欲淬新硎劍,拜舞思彈舊賜冠。”(《十九年元旦》)因此他還自勵道:“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時在昌平》)
顧詩還揭露了清統治者的殘暴。在《秋山》《贈朱監紀四輔》《上吳侍郎旸》等作品中歷數揚州、江陰、昆山、嘉定等地抗清失敗后廣大人民被屠戮的慘狀。特別是《秋山》二首寫得十分具體:“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薄翱蓱z壯哉縣,一旦生荊杞。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边@些江南江北的富庶繁華之地,如今是一片連綿的秋草和飄忽不定的磷火,男人被殺死,橫尸市街;婦女被掠劫,裝入大船北運。爭奪天下的斗爭是殘酷的,如果在爭奪中取勝的是落后民族,那么就更殘酷。清王朝穩定以后也沒有忘記對江南知識界的鎮壓,大興文字獄,莊廷“明史案”是清統治者制造的第一個大冤獄,目的是加強思想控制,藉以恫嚇思想活躍的江南士大夫,當時許多人被嚇倒,不敢在文字中涉及,而顧氏一連寫了三首詩悼念死者,揭露統治者的殘暴、野蠻、愚蠢:“名胡石勒誅,觸眇苻生戮?!?《聞湖州史獄》)指出他們像石勒一樣忌諱“胡”,如眇一目的苻生忌諱“殘”“缺”“偏”“少”“無”一樣,清統治者的忌諱正是他們愚蠢、缺欠之所在。在追念死難的吳炎、潘檉章詩篇中寫道:“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士》)詩人的痛悼不僅基于民族感情,而且亦基于對于摧殘人才的封建專制的憤恨。
顧詩中還有許多記述南明重大事件和悼念為國捐軀戰友的作品。如《海上》四首敘述南明諸王相繼降清和魯王入海等重大事件,詩中既哀明王室的衰敗、嗟其失計,又望其恢復,交織著憂國憂民的復雜感情。
顧氏十分尊崇杜甫,其詩學杜,無論記事抒情、寫景詠物都離不開抗清復明這一重大主題,絕少浮泛應酬之作,后人言顧詩亦如“詩史”,是當之無愧的。詩風沉雄悲壯,一唱三嘆,富于感染力。
顧集是其弟子潘耒首刊于康熙間。此書以原刻本為底本,以傳錄手抄稿本互校,又增進了《蔣山傭殘稿》《佚文輯補》,所收較詳備。
有中華書局1959年排印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詩品》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詞菁》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