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節·名諱
古代稱謂禮節之一,即書面和口頭對尊顯者名字的避諱。所謂尊顯者,指帝王、圣賢、長官、長輩等。避諱尊顯者名字,起源于周朝,但到秦漢以后才形成完備的制度。名諱有法定的,也有習俗的,無論哪一種情況,在傳統社會中,都是必須或者應該遵守的。一旦犯諱,重則罹禍,輕則結冤,故 《禮記·曲禮上》 有“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的告誡。名諱有許多名目,但通行的有 “家諱” 與 “國諱”兩種。家諱就是避諱父母的名字,限于家庭或家族內部,但在與人交往中,也應當尊重別人的家諱,就是問及別人父母時不能指名道姓,甚至避免說與對方父母名相同的字,如果無意中犯諱,雖有“不知者不怪罪”一說,但應該立刻表示歉意。對自己父母的名字,則應該盡力回避,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其父名正,故其凡遇“正月” 必寫成 “初月” 或 “一月”。又如唐代詩人杜甫,其父名閑,故其詩中沒有 “閑” 字出現。更有甚者,唐代詩人李賀父名晉肅,因晉與進同音,于是連 “進士” 也不敢去考。因為,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了居官避父諱的風氣,如果某官職名稱與父名同字或者同音,就須辭職或改官,到唐朝,便以法律的形式定為制度。據《唐律》: “諸府號官稱犯祖父名,而冒榮居之者,徒 (勞改) 一年。” 當時欽定的解釋是:“如父名軍,不得任將軍之職; 或祖名卿,不得居卿任之位。” 國諱就是普天下臣民都必須遵循的名諱,這自然就是帝諱,歷代帝諱寬嚴有所不同,主要避諱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字,有些朝代則諱及皇后及其父祖,諱及皇帝皇后的謚號、廟號,甚至諱及皇帝的生肖等。帝諱是國家法定必須遵守的名諱,因此每個朝代都要將本朝諱例作為敕令公諸于世,以便臣民知曉。由于國諱的普遍性,一旦帝王之名是常用字,就會給政治和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麻煩,所以宋朝以后的帝王取名時就故意選用冷僻字,而且取單名,以便臣民容易避諱。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甚至專門造了一個新字 “曌”,來作為御名。除了帝諱外,國家法定的名諱還有所謂 “圣人諱”,即對歷代的圣人,如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古代圣賢的名字必須加以避諱,清朝規定,凡遇 “丘” (孔子名丘) 字,必須改為缺筆字,姓名與地名中的 “丘” 則一律改為“邱”。不過,“圣人諱” 出現較晚,而且遠不及帝諱嚴格。
上一篇:哲學·學派·名家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后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