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派·名家
先秦學派之一。其中心論題是所謂 “名” (概念) 和“實” (實在) 的邏輯關系問題,故稱 “名家”。名家好辯,而且善辯,故又稱 “辯者”。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孫龍。惠施與莊周既是論敵,也是好友,他們在一起經常爭辯,留下了很多趣話。據說,惠施死后,莊周在其墓前感嘆說:“再也沒有可與討論問題的人了。”惠施以善辯著稱,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善于邏輯推理。他提出一系列命題,如: “南方無窮而有窮”,“犬可以為羊”,“卵有毛”,“火不熱”,“輪不碾地”,“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飛鳥之影未嘗動”,“白狗黑”,“狗非犬”等,似乎是違背常識的胡攪蠻纏,故 《莊子·天下》評他 “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但這些命題實際上是對思維形式的一種探討,屬于形式邏輯的范疇。公孫龍晚于惠施,他最著名的命題叫 “白馬非馬”。他的論證方式是: 顏色的名稱不是形體的名稱,這是大前提; “馬” 是形體的名稱,“白”是顏色的名稱,這是小前提; 斷案: 白馬非馬。同時,他還補充論證: “求馬,黃馬和黑馬皆可; 求白馬,黃馬和黑馬皆不可。” 據說,公孫龍騎著白馬度關,關吏對他說: “要度關,人是可以的,但馬不行。” 公孫龍就說: “白馬并不是馬呀,怎的不可以過關呢?” 他的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帶馬通通放行。不過,習慣線性思維方式的中國人很難接受這種超乎常理、違背常情的思維方式,更不喜歡在名詞概念上耍把戲,因此,名家在戰國時代就被人視為 “詭辯”,而在漢代以后則成為 “絕學”。中國古人在思維、推理等方面缺少縝密性和抽象能力,即使哲學家也難以例外,可能就與這種喜歡直來直去、實話實說的傳統有關。西學東漸后,中國學者才發現古代名家所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西方形式邏輯的內容,故以 “名學” 或 “辯學” 去意譯“邏輯學” 一詞,而胡適留學美國時的博士論文就是 《先秦名學史》。當然,涉及 “名實” 問題的不止名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使得 “名辯” 在戰國時代成為熱門話題,但以此問題名家的,就只有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
上一篇:禮俗學·習俗·名字
下一篇:禮俗學·禮節·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