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禮制·后妃制度
古代帝王的婚配禮制,在 “五禮” 中屬嘉禮。“后”是帝王正妻的專稱,正妻以下的妾,一般統稱 “妃” 或 “妃嬪”,但其具體名號不一,以體現妃嬪的等級。《禮記·曲禮上》:“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據 《禮記·昏義》記載,天子后立六宮: 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總數一百二十人 (不包括后)。據說,這指的是周制。可見早在周代,天子正妻就稱后,而妾則有夫人、嬪、世婦、御妻等名號,共有一百二十人。天子妻妾成群,后宮儼然是一小王國。據說,《詩經》首篇 《關雎》 的主題,就是歌頌文王正妻 “不嫉妒,能和好眾妾” 的美德的。秦王朝時,妃嬪級別有八品,漢承秦制,皇后以下的妃嬪稱 “夫人”,武帝時 “夫人” 的級別增至十四等。唐朝的名號更為復雜,據 《新唐書》: “唐制,皇后而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是為夫人;有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是為九嬪; 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二十七,以代替世婦;有寶林、御女、采女,合八十一,以代替御妻。”其中的 “二十七世婦” 和 “八十一御妻” 為宮中女官。武則天曾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故駱賓王在著名的《討武曌檄》 中稱其“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唐太宗駕崩后,武則天出家當尼姑,然后被唐高宗召為昭儀,最后連升四級,被冊封為皇后。明朝以皇貴妃為第二夫人,貴妃為第三夫人,以下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妃下還有嬪御多人。清朝則有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名號。帝王究竟可以擁有多少妃嬪,雖然一般根據上引周制確定為一百二十人,但這只是具文。民間常有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說法,“三宮六院” 指后妃居住的地方,而 “七十二嬪妃” 卻是一個虛數,因為除了正式的后妃外,還有大量的女官和宮女是后妃預備隊,只要皇帝高興,隨時都可能加入后妃隊伍。秦始皇后宮有千人,唐玄宗則有“佳麗三千”,而晉武帝司馬炎可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后宮竟有數萬人之眾,因為美人太多,晉武帝不知所適,只得乘羊車隨意而走,車停在哪里,就“幸” 到哪里。妻妾成群,固然有滿足個人生理欲望的一面,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就是多生皇子,以保證皇位后繼有人。
上一篇:禮俗學·禮節·名諱
下一篇:史學·史籍·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