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史通
20卷。唐劉知幾撰。成書于唐景龍四年(710)。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史通》是劉知幾數十年鉆研史學的結晶,成為中國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全書原有52篇,其中《體統》、《妣繆》、《弛張》3篇已亡佚。現存內篇10卷36篇,外篇10卷13篇。書前有劉知幾原序。后人汪鼎思、王閣、彭汝寔、陸深等曾作序;高韶、李結等曾作跋。本書內篇重點闡述史書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外篇主要論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其中有與內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著者成書前的讀史札記。
全書按內容體系可分為八組:第一組為《六家》、《二體》、《雜述》3篇,縷述諸體史書淵源流別。又將史書重分類,一類為“正史”;另一類為“雜史”,并從史料價值角度對這兩大類史籍作了簡評。在評述“正史”類時還兼顧紀傳與編年二體的史書,不同于《隋書·經籍志》只將紀傳體史書列為正史。第二組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歷》、《書志》、《論贊》、《序傳》、《序例》8篇,專門研究紀傳體史書的組織結構,次第評論《史記》、《漢書》以下諸史在組織結構上的優劣得失,為后世修史提供了足可資鑒的經驗。第三組《斷限》、《編次》、《題目》、《補注》4篇,進一步闡述了紀傳體編纂的若干處理方法,是前組篇章的繼續而又略有不同。第四組為《載言》、《載文》、《浮詞》、《模擬》、《采撰》、《書事》、《人物》、《敘事》、《言語》、《因習》10篇,探索史料選擇和寫作技巧方面諸具體問題,并提出紀傳志表的內容必須力求贍詳精核等主張。第五組為《直書》、《曲筆》、《監識》、《探頤》、《品藻》5篇,充分闡述史家應具有激清揚濁,直書無隱的美德,切忌徇利阿附、沽名漁利;評論史籍者,必先明其指歸等。第六組為《核才》、《辨職》、《忤時》3篇,申述銓選史材的重要性和履行史職的艱難性,對設館修史和監修總知史務之弊病作深刻揭發和尖銳批評。第七組為《史官建置》、《古今正史》2篇,對歷代史官設置作一鳥瞰,并肯定和表彰了眾多良史,揭發批判了一些庸史。第八組為《疑古》、《惑經》、《申左》、《五行志錯誤》、《五行志雜駁》、《雜說》(上中下)、《暗惑》等篇,深刻細致地揭露儒家經典與正史、雜史中某些記事的欺騙性、虛偽性,批判了歷代史家模擬著書的錯誤;提出文人不可修史的主張,并反對文史混淆。要求史家寫史必須不掩惡,不虛美,做到秉筆直書等。
上一篇:散文·史記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史館修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