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詩鐸》的主要內容,《清詩鐸》導讀
《清詩鐸》是清張應昌編纂的一部清詩選集。原稱《國朝詩鐸》,1960年中華書局排印出版時改今名。張應昌 (1790—1874)字仲甫,浙江歸安 (今吳興) 人,移籍錢塘(今杭州)。嘉慶十五年 (1810)舉人。官至內閣中書舍人。好著書,通經史,兼善詞章,著有《春秋屬辭辨例編》80卷、《補正南北史識小錄》28卷、《彝壽軒詩鈔》12卷、《煙波漁唱》4卷。其《春秋屬辭辨例編》成于晚年,功力純厚,于同治間進呈御覽,有“耆年好學,甚屬可嘉”之諭。所選清詩除《詩鐸》外,尚有《國朝詩正氣集》若干卷,惜已不傳。卒于同治十三年 (1874),年八十五。《清史列傳》卷69有傳。
《晚晴簃詩匯》卷121載有張應昌為 《詩鐸》和《正氣集》自題詩各一首,前者末尾四句說:“披揀集眾益,民生暨吏事。以充銘座詞,以為采風備。”后者開頭四句說:“忠孝節義事,史傳志乘詳。詠嘆易興感,重此歌詩章。”可見選家的目光在《詩鐸》一書偏重于世道,所選無不關心吏治民風,在《正氣集》一書則專注于人心,全力歌頌忠孝節義之事。二者立意稍有不同,而要達到的目的卻無以異。《周禮》的古注說:“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德也。”木鐸即以木為舌的大鈴,宣布政令前往往巡行振鐸,以引起眾人注意。編者在這里稱選集為“鐸”,顯然是為了弘揚“詩教”,就是說要借助詩歌的諷諭勸懲功用來警戒當世。朱緒曾為本書所作的序言概括為 “以宣民隱,以資吏治,以厚風俗,以清政原”四句話,十分確當。由此看來,《清詩鐸》的推出不是為了知人評詩,也不是為了反映有清一代詩歌發展的面貌,它只是想為世人特別是當政者樹立一個座右銘,朝夕為鑒。這就決定了本書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它是研究清代社會史的一種必要的參考資料。
本書的編輯開始于清咸豐六年(1856),原以詩人編次,各家有一時一地數篇數十篇,也仿照白居易《秦中吟》、《新樂府》的舊例匯錄在一處,當時選人近1000家,選詩5000余首。后來反復增刪,到同治八年(1869)定稿時,又改為分類載詩,每類詩人先后以登科年代為序,布衣野老按行輩插入,閨媛、方外則附于后。所選的詩也經過重新裁別,保有其最精警者,共2000余首。現在所見即同治八年永康應氏秀芝堂刻本,全書26卷,總分為152類,如卷2是財賦、米谷、漕政,卷15是水災、旱災、風災、雹災、雪災、雷異、日食、地震、火災、蟲災,卷18是用人、察吏、官箴、大吏、奉使、守令、吏胥差役、循良歌頌、酷吏、清廉、貪黷、權奸、世祿、仕宦,等等。其中所選的詩有不少篇章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如卷6田家類各詩寫出了農民 “一身耕織劬勞并,滋味長年咬菜根。為言辛苦猶不足,食無余粒衣無幅”(季麒光《田婦行》)的痛苦生活,卷8催科類各詩寫出了“朝廷考課催科重,鄉里小民肌膚痛。官久漸覺民命輕,耳熟寧聞冤號聲”(錢澄之《催糧行》)的官民矛盾,卷13民變類各詩則指出了官逼民反的事實: “官私計盡生路無,不如卻就城中死。一呼萬應齊揮拳,胥吏奔散如飛煙。”(趙執信《甿入城行》)他如卷11武功類寫反侵略戰爭,卷26鴉片煙類寫禁煙運動等,對于我們認識近代中國社會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當然因為原詩的作者及本書的選家都受到封建主義的局限,其中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宣揚封建綱常倫理及宗教迷信的內容在所多有,這是閱讀本書時所應注意的。
本書除了政治認識方面的價值而外,還有保存文獻史料的價值。卷首《詩人名氏爵里著作目》開列作者909人,并以自己及從子張興烈附末,合911人。各家有簡要小傳記述字號、里籍、仕履、著述,其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全賴此處提供線索,這個《著作目》正可以作為通觀清詩的粗略門徑。據統計,《著作目》中著錄的文集、筆記、詩話近千種,很多書現在已難看到,從本書中的選詩當可窺豹一斑,這也是本書得以流傳的一個原因。
參考文獻
- 1. 張應昌: 《清詩鐸》,中華書局,1960。
- 2.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中華書局。1990。
- 3. 錢仲聯、錢學增: 《清詩精華錄》,齊魯書社,1987。
上一篇:《清詩話續編》的主要內容,《清詩話續編》導讀
下一篇:《清靜經》的主要內容,《清靜經》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