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的主要內容,《清靜經》導讀
《清靜經》是道教經書。全稱《老君清靜心經》或《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舊托稱葛玄受之于東華帝君等,但不見六朝道書記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33載唐玄宗時衡山道士李思慕“注《清靜經》行于世”,元道士王元暉注云有“司馬子微解注之本”,無名氏注本亦數引唐人故事。此經宗旨蓋約唐初“重玄之道”及性情修養說而為言,當是玄宗朝前后著作。此經略有兩種本子。一為無注本,收于《云笈七簽》卷17,較諸家注本多七言偈24句,《正統道藏》太清部所收與此本同。今所見最早注本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本經為五章,元道士王玠、王元暉等注則加圖解,另有李道純、侯善淵等人注或頌多種。二本文句互有所異。
該經正文約390字,不同本略有出入。認為“道”具有清濁、動靜等對立的兩面,表現為陰陽男女,陰陽的升降流通,便化生萬物,萬物以清靜的一面為本,動濁的一面為末,所以貴尚清靜。如說:“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靜為本,濁動為末。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清靜,天下貴之。”(無注本)以這條原理言之于人,則“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可見欲望是擾亂清靜的根源,所以要遣欲。“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心神清靜則斷六欲、絕三毒。于是,“內觀于心,心無其心。外觀于形,形無其形。遠觀于物,物無其物。三者莫得,唯見于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無其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其寂。無寂寂無,俱了無矣。”(無注本)既不欲動,又不滯于寂,心神不兩屬,所以不產生欲望。“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各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注本)這里所說的“得性”,即恢復人清靜之本,亦即使人性符合“道性”(杜光庭注)。所言得道,與輕舉飛升的得仙不同。得仙要修命,得道則修性。
該經是對唐初期道教“重玄”學和性情修養論的一種概括。宋元道教的修性說,以此經為宗本,金末王重陽創全真教時,以此經為基本經典之一。因為短小,又便于念誦,被后代道教定為早壇功課經之一。早壇功課經用的是杜光庭等人注體。
上一篇:《清詩鐸》的主要內容,《清詩鐸》導讀
下一篇:《湛然居士集》的主要內容,《湛然居士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