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陳壽與《三國志》
陳壽(233-397) 字承祚,蜀漢巴西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少曾師事史學家譙周。他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蜀后主時,宦官專權,屢遭譴黜;晉武帝時,又兩次被貶。因此,他則專心著述,曾編撰《益部耆舊傳》、《古國志》和《諸葛亮集》等書。晚年,于晉太康元年至惠帝元康年間,歷十二年時間,寫成了《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分國編寫,有《魏書》、《蜀書》和《吳書》共六十五卷,記載了自東漢末年至吳亡止,約一百一十年的歷史,在體例上有一些創新。
宋代以前,《魏書》、《蜀書》、《吳書》,各自獨立成書,以魏為正統。宋真宗咸平年間才將三書合成一部《三國志》。
原《三國志》缺少“表”與“志”。清代以來,不少學者為之補寫表、志近二十種,但都未臻完善。
《三國志》在后世評議中,認為有很多優點。比如:全書行文簡潔,取材抓住重大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予以詳志;在史料取舍上比較謹嚴,對諸葛亮傳說甚多,他慎于選擇入書,如“空城計”、“七擒七縱孟獲”等,認為這些史料不免夸張失實,則不予采入;而對“三顧草廬”之事,認為可信,即予收錄。因此,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稱譽:“惟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遷、固,非妄譽也。”
但《三國志》也有不少缺點,有人指出人物傳記中漏收了一些重要人物,如與華佗齊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和“天下之名巧”馬鈞等。唐人劉知幾對此有“網漏吞舟”之譏評。
另外,陳壽怕觸犯權貴,也有溢美隱惡之處。清人趙翼曾在自己的《廿二史劄記》中,指出這方面許多例證,說明《三國志》比之《史記》多有遜色。
不過《三國志》瑕不掩瑜,后世仍將它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列為“前四史”,加以稱譽。
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他把注文的重點放在史實的增補和考訂上,廣泛搜羅資料補充陳壽原作,曾博采群書一百五十多種。可惜這些書籍在唐宋以后已經十不存一。這些佚書,惟賴裴注征引,方得知其梗概,因此裴注不僅為《三國志》的閱讀,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而且為歷代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學者所重視。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陸龜蒙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李密·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