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迭用地名》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若李太白“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彼木渲杏梦宓孛?,毫不見堆垛之跡。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趙翼《甌北詩話》卷十二)
【詩例】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解析】
這是李白初離故鄉(今四川樂山)辭親遠游時所作詩篇,充滿對故鄉和親友的悠悠思念。但詩中并未直截地吐露依戀之情,而是迭用五個地名,點出自己的行程,寄寓遠行的快意與惆悵。峨嵋,山名;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源出蘆山縣,在峨嵋山東北,流至樂山縣時匯入岷江;清溪,驛名;三峽,長江上的峽谷;渝州,今重慶。全詩寫的情境是:當明月升起時,自己正從清溪驛登舟,即將從平羌江進入岷江,向三峽進發?;赝枢l的山川,思念下游居住的親友,不禁黯然神傷。峨嵋山——平羌江——清溪驛——三峽——渝州,一連五個四川地名,勾起詩人多少遐思,多少鄉情!家鄉的地名,于此別有意蘊,仿佛是具有魔力的詞匯,竟能使人夢繞魂牽。詩歌本是以抒情為主的文體,最注重情韻意味,而地名連用,如不得當,很容易使情韻意味大為削弱,甚至蕩然無存。但這不是說地名典故等就不可連用,也有因巧于連用地名而成為名作,為人所稱賞不絕者,如上舉李太白的 《峨嵋山月歌》 即是。
但若不是特地提起,讀者吟誦此詩時,恐怕不一定會敏感地意識到竟連用了五個地名??梢哉f這一詩中地名的連用,用得自然妥帖,如鹽入水,溶化無跡,而其味更為佳美。這首詩可說是連用地名不厭重之妙例。除了上述優點外,此詩連用地名之妙尚有可得而說者。李白為蜀人,他對峨嵋山月的酷愛是人所共知的。此詩以峨嵋山月為題,亦可見出他的這份情感。當然,詩中他對峨嵋山月的熱愛與留戀是與對曾與自己為伴的蜀中友人,也即是詩中之“君”融合在一起的。故半輪秋月正寓有因離別而對蜀中友人的惜別深情。第二句月影隨平羌江水而流的畫面也同樣飽含這種情意。清清的江水,正象征著詩人對友人的悠悠思念之情,更何況江水中尚有這一半輪的秋月之影,則此別情之綿長深切,實隱含于悠悠江水,朗朗半輪秋月中。這一詩情又是在極為優美的山水畫面中含蘊著的。而這一畫面的組成,舍掉了峨嵋山、平羌江則實在不可思議。倘如此,則月無峨嵋山之襯托,又無平羌江水之輝映,那么不但詩人對蜀中友人的思念之情無可寓寄,而且所表現的對蜀國山川的熱愛之情也因畫面的單調而頓失。同樣,三四句中的地名,很自然地點明了出發、途經及所往的路線地點,是為表現此詩的背景、題旨所不可缺少的。像這樣巧妙連用地名,實在如王世懋所稱的“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故頗為古今人所稱道。
巧妙連用地名之例,尚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朱瀚謂此詩“詳略頓挫,筆如游龍。又地名凡六見,主賓虛實,累累如貫珠,真善于將多者。”(仇兆鰲《杜詩詳注》引)王嗣奭《杜臆》亦評云: “說喜者云喜躍,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其喜在‘還鄉’,而最妙在束語直寫還鄉之路,他人決不敢道?!笨梢姸鸥Υ嗽娺B用地名不僅表現出其喜悅之情,而且也將其還鄉之路線一并道出。此詩人稱為古今第一快詩,而地名的連用,為這一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名連用不厭重,在古詩中多有其例。如謝朓的《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之“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庇帧赌咎m辭》之“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前首四用地名,后首地名三見。唐人亦多有頻用地名詩者,如陳子昂《送魏大從軍》詩之“恨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飛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雄。”杜牧的《長安雜題長句六首》之五中“洪河清渭浚天地,太白終南地軸橫。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等。凡此可見 連用地名而不覺痕跡的詩不勝枚舉,這一藝術技巧為詩人樂于使用,正說明它在詩歌表現上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多用自字》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實字虛用》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