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菲
報告文學。作者胡平、張勝友。發表于《當代》1988年第1期。作品揭示了五四以來,中國大地上又一次席卷各大城市而今仍方興未艾的出國留學熱潮,并由宏觀而微觀,深入描述、剖析了出國潮的具體現象、隱匿于其背后的歷史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種種原因,以及被卷進這日益洶涌的大潮的各類人物的復雜而微妙的心態。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而門戶洞開的中國面對一個先進的、已然拋棄了自己的世界,突然發現了自己的落后和衰弱。于是,不甘寂寞與落后、祈望與發達世界融合的強烈愿望終于導致中國大地上又一次“大串連”洪波。和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大串連不同,這是一次沖出國門的“世界大串連”。它和昔日大串連同樣恢弘——質的恢弘:出國留學人員絕大多數為大學畢業生或研究生;同樣目標明確:大抵流向歐洲、北美;在時間上,它卻遠為長久:一走二年、三年、五年、八年,也許就此一去不返;它給予我們民族各方面的影響較之昔日的大串連,也遠為深刻。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么多年齡不一、經歷各異——其中許多恰恰是當年紅衛兵大串連的親身經歷者——的年輕人,每每于清晨,在各大城市的外國駐華使領館門前懷著希冀與忐忑排起一條又一條長龍?一位曾經因“出身不好”而屢遭社會冷落歧視的青年終于在1978年考入中國最高等音樂學府,成為學院里名冠京華的四大才子之一,并最終以自己出色的創作成就成為海內外矚目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的生存環境卻無法為他的創作提供切實的保障:他不得不將寶貴的精力消耗在創作之外的諸多雜務瑣事上,而他的才華和藝術創造也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珍惜。這一切使他一次次心寒。終于,他下決心飄洋過海,去尋找一塊適宜生存、不會過多地浪費生命的土地;歐陽采微,一位七十多歲的退休老人,以自己當年的留學經歷,深知出國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她竭盡全力從物質上、精神上支持鼓勵自己已取得碩士學位、年近四十的女兒出國繼續深造;而他,一位才華橫溢、曾為報社作出許多貢獻的青年記者,僅僅因為生活上的一點失誤,就此被報社冷落、遺忘。絕望中,他拋下妻子、女兒,孤獨地飄零他鄉……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式各樣的理由,使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滿懷興奮、希冀、幻想、孤獨、凄涼、感傷等復雜難言的心態,踏上一條充滿艱辛也充滿希望的留洋之路。已走的義無返顧,未走的則躍躍欲試。為了獲得赴美國留學的機會,報考“托福”的人數大幅度上漲,以至僅僅為了報上名,人們不得不展開各種勞心費神的拼搏;以至各種靠考生發財的補習班、輔導班、進修班應運而生;以至不僅國內的外幣倒爺們,甚至香港的某些機構也急切地插足其間,從中漁利……出國潮表現了某種歷史的必然,因而其勢日益洶涌,不可阻擋。然而,當年輕的知識分子們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為了找回自己的價值而不得不借助于留學時,令人擔憂的情況也日益嚴重:體育、文藝、文化科研機構人才大量外流,使本來就不盡如人意的中國人口質量,面臨日趨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國內知識分子面臨的不盡如人意的生存和工作環境又在客觀上使這種流失有增無減。這仿佛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然而,它卻體現了一種時代的陣痛,一種新舊機制轉換時代希望與失望交織的陣痛。“世界大串連”便是在希望與失望兩座峽谷之間奔湍而出的一股大潮。它在根本上代表了希望。作品以翔實的數據資料和令人深思的典型事例相結合,點面交織,夾敘夾議,在把握現象過程中體現出作者對這特定歷史現象的敏銳而深刻的觀照和思考。作品發表后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曾獲得第二屆“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評比一等獎。
上一篇:安瑩《丐幫漂流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徐軍《東方》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