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十二生肖
以動物紀年、確定人的生年及其屬相的習俗。“肖”是像的意思,“生肖” 就是生人所像,古人用十二種動物來代表 “所像”,故又稱 “十二屬相”。十二生肖是從十二地支演變來的,但以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卻和古代華夏民族的生物觀念有關。在古人心目中,人與動物并無絕對的界限,商民族就以自己是 “玄鳥” 的后代,《詩經·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神話傳說中,人與動物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山海經》 中所載之神,大都是 “人面蛇身”、“人面羊身”、“人面馬身”、“人面龍身”、“人面鳥身”,連創造人類的女媧也是 “人頭蛇身”,而發明八卦的伏羲則是 “龍身而人頭”。那么,古人將動物與十二地支聯系起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在先秦的文獻中,已經有十二地支與動物對應的痕跡,如 《詩經·小雅·吉日》有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以午對馬; 《左傳》 僖公五年有 “龍尾伏辰”,以辰對龍;《左傳》襄公十四年記陳國貴族慶虎、慶寅兩兄弟被殺,古人兄弟取名有字異而義同的習俗,這說明寅與虎是對應的。顯然,在春秋時代,十二地支就與動物有了某種固定的對應關系。到東漢時,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系就完全確定了,叫作 “十二辰禽”,據王充 《論衡》記載,其對應關系為: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干支紀年始于東漢,因此將與此對應的十二種動物用作年的代號和生于此年的人的屬相,大約也在東漢。這就是十二生肖的由來。但其見諸文獻卻在南北朝,當時敘事述人每每稱人的屬相,如某屬豬、某屬虎、某屬龍之類。唐代以后,十二生肖便流行開來,并逐漸神秘化。相傳,宋徽宗屬狗,便嚴禁屠狗; 元仁宗屬雞,便不許倒提著雞走路; 明武宗屬豬,便禁止百姓養豬。甚至在男婚女嫁中也講究起屬相來,民謠有:“只為白馬怕青牛,羊鼠相交一斷休; 蛇虎配婚如刀銼,兔兒見龍淚交流; 金雞玉犬難則避,豬與猿猴不到頭。” 而在算命先生手中,生肖更是推算吉兇禍福的重要依據。有趣的是,外國也有以十二種動物紀年的習俗,如印度,只是以獅代虎,其它與十二生肖完全相同; 而古代巴比倫用來紀年的十二種動物則是貓、狗、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紅鶴、鱷魚。但以紀年的動物為人的屬相則是中國獨有。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十二因緣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華嚴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