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西廂記
元代雜劇,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五本二十折,是一連臺本大戲,作者王實甫,《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生卒年不詳。《西廂記》創作時間約在大德年間(1297~1307),現所能見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氏刊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其故事來源于唐人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亦稱《會真記》,敘述了寄居于蒲州普救寺的崔鶯鶯和張君瑞相愛后被遺棄的故事。因它“始亂終棄”的故事內容和在寫作上的曲折委婉,時有情致,使此故事廣為流傳。宋代,此故事進入說唱領域,秦觀和毛滂運用這一題材寫了《調笑轉踏》曲,還有趙令畤的《鶯鶯傳》鼓子詞,這樣崔張故事就在以表演為手段的說唱藝術舞臺上擴展開來。金章宗時期董解元運用流行于北方的諸宮調創作出五千余字的《西廂記諸宮調》,簡稱《董西廂》,這是王實甫創作《西廂記》的直接藍本。崔張故事流傳到元代,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始亂終棄的悲劇故事變為美滿團圓的喜劇結尾。
《西廂記》故事大意是:第一折,唐朝崔相國病逝,女兒鶯鶯與母親扶柩返回博陵安葬,中途寄居普救寺,書生張生上京應考,在普救寺內巧遇鶯鶯,二人一見鐘情。叛軍孫飛虎包圍普救寺欲掠鶯鶯為妻,老夫人為解燃眉之急,宣布能有退兵者,許鶯鶯與他為妻。張生靠友人白馬將軍幫其母女解圍。事后,老夫人賴婚,紅娘見義勇為,為張生設計彈琴聯情,張崔二人更是相愛甚篤。第三折,張生害相思病病倒,在紅娘的撮合下,鶯鶯沖破心理障礙,終與張生自由結合。第四折,一個月后,老夫人發現二人私情,拷打紅娘,紅娘據理以爭,并以“怒其小過,成其大事”相勸。老夫人萬般無奈,只好允婚,但讓張生進京趕考,考中后方可成婚。第五折,張生進京及第,中頭名狀元,在張生榮歸之前,和鶯鶯早有婚約的鄭恒來普救寺,老夫人又想推翻張生婚約。幾經周折后,崔張二人終成眷屬。
《西廂記》以動人的戲劇沖突,塑造出了青春覺醒了的一對叛逆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作者肯定“人欲”、否定“天理”的進步思想,是對封建文化思想體系的最有力的打擊。鶯鶯是我國古典戲劇最早出現的青春覺醒的、追求婚姻自由的封建貴族婦女的典型形象。從她對愛情大膽主動的追求到在相愛過程中產生的懷疑顧慮直到克服自身弱點沖破封建羅網,與張生私下結合,反映了鶯鶯這一貴族少女是如何走向與封建理學叛逆道路的,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紅娘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形象,是幫助崔張二人克服自身弱點和對老夫人的斗爭取得勝利的關鍵人物。她正直、勇敢、熱情、聰明,是作品里對封建禮教最具有沖擊力量的光輝形象。除二人之外,張生和老夫人的形象也非常生動,也是富有魅力的藝術典型。在藝術上該劇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完成了鶯鶯、張生和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在人物性格刻畫和情節開展方面得到高度結合。語言上,曲辭優美,飽含情韻,正如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所評價:“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在雜劇的體制上有所革新和創造,為五本二十一折,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慣例。《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現實主義的杰出作品。
上一篇:古代教育·蔡元培
下一篇:抵御外侮·西藏軍民抗擊入侵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