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王莽
被傳統史家謚為 “亂臣賊子” 的政治家。字巨君,出身在外戚貴族之家,姑母王政君為漢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王皇后為太后,王氏一門如日中天,有十人封侯,五人相繼為大司馬。王莽的父親早死,沒能封侯,他沒有堂兄堂弟那樣的榮耀,也沒有紈绔子弟的習氣。他好學不倦,生活儉樸,衣著穿得象儒生。孝敬母親和寡嫂,撫養亡兄的幼子,眾人交口稱贊,“宗族稱孝,師友歸仁”。這引起伯父和叔父的注意,他們于是向成帝建言,請封這位品學兼優的侄子為侯。王莽得到侯爵后,為人卻更加謙恭。他自己克勤克儉,但待人卻非常慷慨大方,這自然給他帶來了更大的聲譽。三十八歲時,他被成帝任命為大司馬,輔佐朝政。位極人臣的王莽還是一如既往,據《漢書·王莽傳》 載,他母親生病,公卿列侯紛紛派夫人前來問安,出門迎接的婦人 “衣不曳地,布蔽膝”,都以為是王家的女仆,一問才知是侯爵夫人,大家驚得目瞪口呆。哀帝繼位后,王莽因觸犯新皇帝的外家而被迫離職家居,其子王獲殺奴,王莽不但嚴加斥責,而且令其自殺。這自然使王莽的形象更加光彩,朝野上下為他鳴不平,數以百計的官員甚至上書哀帝,要求恢復王莽的大司馬職位。不久,發生了日食,這在當時被視為是上帝對人間帝王的譴告,哀帝策試文學賢良,都說王莽不該去位,于是哀帝召回王莽,委以國政。王莽東山再起之后不久,哀帝就死了,沒有子嗣,太皇太后即王莽的姑母就成為王朝命運的決定者。她在劉家后代中,選了一個九歲的娃娃繼位,自己臨朝稱制,委托王莽主持國政,并封其公爵,名為 “安漢公”。五年后,即將成年的皇帝突然死去,王莽指定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帝,并以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為據,居攝帝位,自稱 “假皇帝”。四年之后,“假皇帝” 王莽弄假成真,正式代漢稱帝,將王家天下定名為 “新”。王莽本為漢臣,以臣子而代立為君,被正統史家視為“篡逆”,故史稱“王莽篡漢”。其實,博通經史的王莽早就從儒家經典中找到 “革命”的根據,這就是堯、舜時代的“禪讓”,而禪讓的基本精神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即 “讓賢”。王莽代漢,在當時得到絕大多數人擁護,漢朝舊臣以及著名學者如劉歆、揚雄等人,都曾為“新”王朝的建立而歡欣鼓舞。事實上,西漢從元帝以后,國運漸衰,政治混亂,經濟蕭條,問題成堆,人心思變,甚至有儒生建議皇帝退位,讓別的賢者來治理天下。就是以傳統的眼光看,王莽代漢也無可厚非。如果他能像后來同樣是通過 “禪代” 上臺的隋文帝、宋太祖等人那樣,“逆取” 以后 “順守” 之,那么他也許就不會被正統史家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王莽并非昏君或庸君,也不是沉緬酒色的風流天子,而是勵精圖治的君主。他力圖有所變革,徹底解決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即土地兼并而帶來的貧富兩極分化。于是他以儒家經典為依據,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法令,對田制、稅制、幣制以及工商業管理體制等進行全面改革,其核心就是國家通過政治權力來干預經濟,以此達到控制或延緩貧富兩極分化的目的。如其 《王田令》 規定,天下的田地改名叫“王田”,屬國家所有,私人不得買賣; 按照儒家設想的 “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如果一家男子不滿八人,田超過九百畝,應將多余的田分給本族或鄰居的無田人,原來沒有田的人,按男口每口給田一百畝。又如 “五均六管”法,通過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來 “齊眾庶,抑兼并”,是王莽改制中最得意的一筆。他在各地設立 “五均司市師” 或 “司市”,每隔一月負責定出商品的“標準價”,如果賣方多,買方少,則官府按實價買進,使賣方不受虧折; 如果市價超過 “標準價”,則官府將所藏商品按 “標準價”賣出,以免巨商大賈牟取暴利?!傲堋?就是國家對鹽、鐵、酒三項物資實行專賣,以及對貨幣鑄造、名山大澤和五大城市 (洛陽、長安、邯鄲、臨淄、成都) 的賒貸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從理論上說,這些改革方案能夠抑止或控制貧富兩極分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激化了各種矛盾,釀成社會大動亂。王莽本人死在亂軍之中,并留下了千古罵名。從今天的角度看,王莽代漢構不成罪名,他力圖解決或緩和社會矛盾的經濟改革為何卻以悲劇告終,這倒是一個值得重新研究的歷史課題。
上一篇:政治學·國家·王朝
下一篇:哲學·學派·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