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微物傳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問得淡絕妙絕。如《東山》詩“有敦瓜苦”章,從微物關情,寫出歸時之喜。此亦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
【詩例】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解析】
細節在藝術創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學家在記述和評論歷史事件時,總是更多地考慮這一事件在歷史進程中的宏觀意義,而較少顧及具體的細節。藝術家則不然,即便是極具歷史總體感受的藝術家,也多通過一些看似瑣屑的道德糾葛來反射宏偉的歷史魂魄。例如對于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歷史學家可對它作出民族關系、和戰關系上的評判,而藝術家則不能不深情地注視這位背井離鄉的漢族姑娘面對茫茫草原時的心情與眼神。在尤需以少總多的抒情小詩中,細微之物、細小之事更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物傳情”、咫尺萬里也便成了詩人們習用的手法。王維的這首《雜詩》,抒強烈的思鄉之情取的便是細微的自然之物,系千鈞于一發,寫得非常成功。
久居異鄉之人忽遇來自故鄉的舊友,引發出急欲了解故鄉風土人情的行為是自然而然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開篇兩句用一種不假修飾、接近生活原態的形式,表達了抒情主人公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可問的故鄉事很多很多,初唐詩人王績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就列了一串長長的清單:“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哪后開?”如此,還仍然遠未問盡,再平面地羅列百行也未必問得盡。但這位抒情主人公卻壓下了欲問的千言萬語,只問了一個看似不值一問的細微問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真真是匪夷所思,不問東,不問西,偏只問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詩沒寫來自故鄉的友人的反應與回答,猜想他是相當吃驚且未必能夠回答出來的,因為人們往往忽視習見的事物,他不一定注意到了那株不起眼的寒梅。但恰恰是這細微的一問,問得淡絕妙絕,使“游子思鄉之念,昭然若揭”(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
思鄉之情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總是和具體的人、事、物聯系在一起的。而在具體的人、事、物中,又總有一些在思鄉者的腦海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成了思鄉情結的關聯物,一起思鄉之情,馬上想到這些事物。為什么許多作家一寫到故鄉便會一往情深地寫起故鄉門前的小河、院庭中的歪脖子棗樹、奶奶大蒲扇下流出的某個難忘的故事、差點被淹死的一次游泳等,關鍵就在于這些事物經過歲月的淘洗后已積淀到了作者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成了思鄉情結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現量直覺、即目而真的性質。窗前的那株寒梅在這位游子心中就具有這樣的性質,它幾乎就是記憶中的故鄉的縮影,一問之中,實已將種種思鄉情懷盡數傳達出了。這是典型化的一問,也是詩化的一問,所含的豐富內容需我們細心品味方可見出,未可等閑看了,有負詩人一片苦心。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直以聲情動今古》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繪聲傳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