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直以聲情動今古》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以刺唐諸帝餌丹暴亡者,今且千年,人猶不解,況當時習讀問傳之主人。長吉于諷刺直以聲情動今古,真與供奉為敵,杜陵非其匹也。“元氣茫茫收不得”,說出天人之際無干涉處,分明透現,笑盡仙佛家,代石人搔背癢一段愚妄。韓退之諸君終年大聲疾呼,何曾道得此一句在?故知人不可以無才。(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詩例】
昆侖使者
李賀
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
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肢折。
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解析】
《昆侖使者》在李賀詩中也是難得的佳作,它借古喻今,嘲笑帝王,顯露君惡,是一首嚴肅的政治諷刺詩。王夫之的評語主要表述了如下看法:一、肯定此詩是“刺唐諸帝餌丹暴亡者”的諷刺詩;二、此詩的特色是“以聲情動今古”,其批判精神堪與李白匹敵,杜甫亦莫能及;三、“元氣茫茫收不得”是詩中最佳句,見識精到,為當時反佛的韓愈亦不曾道得的灼見;四、稱贊李賀的才識。其中第二、三點確是道出了《昆侖使者》的奇彩和精華。
這篇七言歌約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詩人取材于漢武帝會見西王母及立金人承露盤的傳說,表現漢武帝渴求玉露神漿、幻想不死的虛妄行為。傳說中西王母是住在昆侖山上的仙人,有青鳥為使者,漢武帝曾向她乞求不死的仙方和靈藥。詩人指出,神仙是虛妄的,“昆侖使者” (青鳥) 也不會來傳送長生的靈藥,漢武帝不得不死去,他的陵墓(茂陵) 已是荒煙野樹,顯現出無限愁色。“金盤”句與“昆侖”句相對,說漢武帝當年修造的柏梁銅柱和承露盤,如今雖還有露水滴瀝,但它們從不是使人長生的仙露。漢武帝最終要死去,葬于陵墓,其原因就在于“元氣茫茫收不得”,此句可謂閃爍著詩人無神論思想的警句。他視人們以為可得之不死的“元氣”為幻想中的虛妄,因此也是無法“收得”的;而即或是真有天之“元氣”,那也無助于世間人的長生,因為“天”與“人”本是不相干涉的。這一認識充分表現了詩人的才思和他破除迷信的膽識。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肢折。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這是詩的第二部分。“麒麟”、“虬龍”皆指漢武帝陵墓的石刻神獸,如今因久經風雨的侵蝕和風化,它們已殘破不堪,石尚如此,“人何以堪”?古詩云:“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從某種意義上說,此為至理。而天地間什么事物是最令雄視萬國而又怕死的帝王傷心的呢?“中天夜久高明月”,恐怕就是那高居中天、光照萬古的明月了。這一結句是對“元氣”一句含意的進一步發揮。
評語認為本詩是諷刺“唐諸帝餌丹暴亡者”,所言并不完全準確。據清歷史學家統計,唐代因佞佛求仙、服藥餌丹的皇帝有七人,死在李賀之前的是太宗、高宗,死于李賀之后的有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和宣宗,而惟憲宗之后才為“暴亡”。盡管如此,李賀敢于直筆譏刺當朝天子,其膽量不能不令人敬佩。評語稱道李詩以聲情動今古,主要是從形式(聲)和內容(情)兩方面對其作出的鑒賞評價,道出了李詩的諷刺藝術特點。在“聲”(語言、聲韻) 的方面,這首詩峻激凌厲,有“煙樹愁色”、“玉露淋漓”、“麒麟文裂”及“虬龍肢折”構成的凄涼、凋殘的事實,揭露帝王貪欲的破滅,譏刺之意利如鋒刃。在“情”(見識、義憤)的方面,此詩更是凜然而威重,詩人繼承雅詩和楚辭的傳統,以灼識和義憤錘煉出“元氣茫茫收不得”、“中天夜久高明月”等詩句,這不能不說是對封建帝王佞佛求仙、蠹國禍民罪惡的控訴和譴責。就其批判君惡而言,確是高過李、杜,激動古今。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八句皆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微物傳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