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十章)
6.1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2)。”
譯文
孔子說:“冉雍,可以讓他做卿大夫。”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7歲。(2)南面: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南面而坐。因此引申為居天子、諸侯或卿大夫之位。這里指居卿大夫之位。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南面》:“書傳凡言‘南面’,有謂天子諸侯者。《說卦傳》:‘圣人南面而聽天下。’……有謂卿大夫者。《論語·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君子南面臨官。’《史記·樗里子傳》:‘請必言子于衛君,使子為南面。’是也。蓋卿大夫有臨民之權。臨民者無不南面。仲弓之德,可為卿大夫以臨民,故曰‘可使南面’也。……而包咸《論語注》乃以為任諸侯,皇疏亦云‘冉雍之德可使為諸侯’。非也。身為布衣,安得僭擬于人君乎?”
感悟
請參見下章和《論語·雍也》6.6章感悟。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1)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2)?”子曰:“雍之言然。”
譯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還行,但行事簡單。”仲弓說:“平時嚴肅認真而行事簡單,這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平時簡單而行事也簡單,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的話是對的。”
注釋
(1)居:平時;平常。(2)無乃大簡乎:無乃……乎:慣用短語,表示揣測語氣。可譯為“不是……嗎”、“難道不是……嗎”、“恐怕……吧”。大:同“太”。
感悟
孔子認為冉雍之才德足以任卿大夫,桑伯子亦然,只是桑伯子行事簡單。所謂行事簡單,是指少繁文縟節,太質樸。冉雍由此而感悟孔子此言的意蘊,他說:“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治理政事,僅僅簡單是不夠的,還得存有“敬”心。所謂敬,就是慎重,不怠慢。孔子主張“敬事”,即謹慎處理政事,辦事嚴肅認真,恪盡職守。孔子認為“敬”是治國之道的重要內容,是治國安民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意思是“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并守信用”。“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論語·衛靈公》15.38)意思是“事奉君主要先嚴肅認真地做好事情然后享受俸祿”。所以冉雍認為平時要嚴肅認真,而在治理政事的時候則可簡單一點;如果平時簡單而行事也簡單,豈不是太簡單了嗎?意思是不能一味求簡。孔子認為冉雍準確地理解了自己所說的“可也,簡”的意蘊,于是說:“冉雍的話是對的。”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1)死矣。今也則亡(2),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遷怒于人,不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沒聽過好學的人了。”
注釋
(1)短命:顏回死時年僅31歲。(2)亡(wú):通“無”。
感悟
一 好學
請參見《論語·公冶長》5.28章感悟。
二 不貳過
請參見《論語·學而》1.8章“過則勿憚改”感悟。
6.4 子華(1)使于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3)。”請益。曰:“與之庾(4)。”冉子與之粟五秉(5)。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6)。”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請求小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增加一些。孔子說:“給她十六斗。”冉有給了她八十斛小米。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肥壯馬駕的車,穿著輕暖的皮衣。我聽說過:君子周濟急難之人而不接濟富裕之人。”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通稱公西華,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42歲。(2)冉子:冉有。(3)釜:古量器。何晏《論語集解》:“六斗四升曰釜。”楊伯峻《論語譯注》:“約合今天的容量一斗二升八合。”(4)庾:古量器。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十六斗曰庾。”(5)秉:古量器。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十六斛曰秉。”古代十斗為一斛,南宋改五斗為一斛,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6)君子周急不繼富:君子周濟急難之人而不接濟富裕之人。邢昺《論語注疏》:“君子當周救人之窮急,不繼接于富有。”周:周濟。急:困窘;急難。繼:增益;接濟。
感悟
請參見下章感悟。
6.5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3)乎!”
譯文
原思擔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辭。孔子說:“別推辭!拿去給你家鄉的人吧!”
注釋
(1)原思:名憲字子思,通稱原思,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36歲。(2)宰:卿大夫家務總管;卿大夫私邑的長官。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孔子為魯司寇,以原憲為家邑宰。”(3)鄰里鄉黨:家鄉;鄉里。古代5家為鄰,5鄰為里,500家為黨,5黨為州,5州為鄉,即12500家為鄉。
感悟
冉有認為子華為孔子出使齊國,其母必須有糧食可吃,于是替子華的母親請求小米。孔子同意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增加一些。孔子同意給她16斗。然而原思擔任孔子家的總管,孔子卻給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辭,認為給得太多了。孔子說:“別推辭!拿去給你家鄉的人吧!”
兩相比較,看來孔子似乎不愿給子華糧食而愿意多給原思。這是否有厚此薄彼之嫌?孔子為何要這樣處理事情?這與兩人的工作性質和家境密切相關,也與孔子的思想密切相關。子華出使齊國,這是臨時性的專項事務,辦完事即可回國;而原思為孔子家的總管,這是常規性的日常事務,天天得做,必須有一定的俸祿。誰該少給,誰該多給,不言自明,因此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孔子贊成“君子周急不繼富”的觀念,即重視雪中送炭,而不提倡錦上添花。子華出使齊國,乘坐的是肥壯馬駕的車,穿的是輕暖的皮衣,由此可見,子華家境富足,他的母親不可能因為他出國辦事而斷糧,因此孔子并未打算給他糧食,只是當冉有替子華的母親請求糧食時,孔子不想當面拒絕,也不想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不應該給子華糧食,只是以少給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君子周急不繼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仍不失其重要意義。譬如國家于1995年開始實施了“安居工程”,這是政府的一項“德政工程”,是解決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的一種手段。安居工程體現了政府對住房困難戶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然而,據報載:有的地方政府或部門為了私利而置政策于不顧,使得有的開著寶馬、奔馳車的富人居然也購買到了經濟適用房;更有甚者,某市經濟適用房搖號居然出現了“六連號”,即六個經濟適用房資格證號碼相連的申購戶竟全部搖中,在5000多名申購者僅有124戶能搖中的情況下,出現“六連號”的概率僅有千萬億分之一,并且這六名中號者皆不具備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后來經法院審理查明,這是一起內外勾結而違法作弊并非法牟利的犯罪事件。
孔子提倡“君子周急不繼富”,這就要求政府為貧困的百姓著想,幫助他們脫貧解困,而不應與富人勾結來侵害窮人的權益,致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1),雖欲勿用(2),山川其(3)舍諸(4)?”
譯文
孔子談論冉雍時說:“耕牛之子毛赤色角端正,雖然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注釋
(1)骍且角:這里指牛毛赤色,牛角端正。骍(xīng):赤色。周朝以赤色為貴,所以祭祀時用赤色的牲畜。角:指兩角長得端正。(2)用:楊伯峻《論語譯注》:“義同《左傳》‘用牲于社’之‘用’,殺之以祭也。”(3)其:豈;難道。(4)諸:“之乎”的合音。
感悟
仲弓以德才兼備著稱。“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6.1)意思是“冉雍,可以讓他做卿大夫”。“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論語·先進》11.3)孔子七十二賢人中,德行優異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然而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仲弓父,賤人。”因此孔子說“耕牛之子毛赤色角端正,雖然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古代供祭祀的犧牲不用耕牛,而且認為耕牛之子也不配做犧牲。孔子的意思是,耕牛所產之子如果夠得上作犧牲的條件,山川之神一定會接受這種祭享。那么,仲弓這樣的人才,為什么因為他父親是賤人而舍棄不用呢?朱熹《論語集注》引范氏曰:“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鯀為父而有禹。古之圣賢,不系于世類。”古來將相出身寒微者屢見不鮮,后世所謂“英雄不問出處”,的確是有道理的。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余則日月(2)至(3)焉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啊,他的心長時間內不背離仁德,其他學生則是短時間內想到而已。”
注釋
(1)三月:言其久。(2)日月:泛指短時間。(3)至:想到。楊伯峻《論語譯注》:“指意念之所至。”
感悟
請參見《論語·雍也》6.11章感悟。
6.8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1)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2)?”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譯文
季康子問:“可以讓仲由治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果敢決斷,對于治理政事有何難呢?”季康子問:“可以讓端木賜治理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治理政事有何難呢?”季康子問:“可以讓冉求治理政事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對于治理政事有何難呢?”
注釋
(1)從政:參與政治,治理政事。(2)何有:有何難,即不難;有余力。
感悟
季康子問是否可以讓子路、子貢、冉求治理政事,孔子分別先答以三人之所長,再斷言他們從政不難。從孔子的回答可知,從政需具備“果”、“達”、“藝”,但人各有所長,不必求全責備,貴在知人善任,因此孔子認為,雖然他們并不兼具“果”、“達”、“藝”之長,但是從政對于他們來說,是沒有什么困難的。
6.9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3)矣。”
譯文
季氏要閔子騫擔任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替我辭掉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避居到齊國了。”
注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15歲。(2)費(bì):古費國,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氏的采邑,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約10公里。(3)汶上:汶水以北地域。汶水即今山東大汶河,位于山東西南部。齊魯兩國以汶水為界,汶北為齊國。古人習慣以“北”為上,故“汶上”指齊國地域。
感悟
自古以來,有的學者希望“學而優則仕”;有的學者只是把學問當成從政的敲門磚;有的學者一心求學而無心從政。人各有志,不能勉強,亦無可厚非。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論語·先進》11.3)。《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閔子騫“不仕大夫,不食污官之祿”。季氏派人請他做其采邑費邑的長官,他謝絕了。這就是明證。閔子騫是孔子弟子中一心求學而無心從政之人。
當今社會,官本位極其嚴重。且不說政府部門,即使是號稱學問殿堂的大學,也已經完全行政化了。在大學,一個處長可以把一位知名教授整治得灰溜溜的,使得他毫無尊嚴可言,這并非危言聳聽;“教授算老幾?科長也神氣”的現象在大學校園里亦屢見不鮮;做學問的教授不如當處長的,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致使許多讀書人忍耐不住書齋的寂寞而希冀撈個一官半職。于是乎教授競聘大學處級崗位而趨之若鶩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教授、博士爭相競聘大學科長崗位者也時有耳聞;而像閔子騫那樣專心治學不求宦達甚至拒絕做官的學者,則不多見矣。此乃學者之幸歟?抑或不幸歟?此乃學術之幸歟?抑或不幸歟?此乃國家之幸歟?抑或不幸歟?
曾欣聞:某省領導想請某高校一院士擔任副校長,這在領導而言,可謂任人唯賢;不料竟遭該院士婉言謝絕,理由很簡單:“我是做學問的,請讓我一心做學問。”后來領導又找他談話,再次請他出山,他回答說:“如果再叫我當副校長,我就調走。”佩服!如果當上了教授、院士之后就不再做學問,卻削尖腦袋去弄個官當,那還算什么教授?算什么院士?其實中國并不缺官員,而是缺學者;或許也并非缺學者,而是缺清高而不媚權貴的學者,缺有尊嚴、有思想的學者,缺埋頭治學而心無旁騖的學者,缺鐵肩擔道義的學者。此理甚明,人所易曉,可惜許多學者忘了。
6.10 伯牛(1)有疾(2),子問之,自牖執其手(3),曰:“亡之(4),命(5)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
伯牛患了惡疾,孔子去探問他,從窗戶拿著他的手給他把脈,說:“沒有辦法醫治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啊!”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7歲。(2)有疾:《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有惡疾”。(3)自牖執其手: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江聲《論語俟質》:“執其手者,切其脈也。”(4)亡之:亡(wú):通“無”,沒有。這里指沒有辦法醫治。之:助詞,無義。(5)命:命運。孔子所說的“命”并非天命論者所謂生死、富貴和一切遭遇皆是生來注定的,而是指一種非人力所能知曉及抗拒的外在必然性。
感悟
伯牛和顏淵一樣,也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德行優異者,可惜身患惡疾,并且沒有辦法醫治了。孔子痛心疾首地感嘆道:“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有這樣的病啊!”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11.9)意思是“唉!天要我的命啊!天要我的命啊!”這些都是孔子在其弟子遭受厄運時而發出的悲痛欲絕的哭喊,似乎在抱怨上天對賢者的不公。師生情深,躍然紙上。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2),在陋巷(3),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多么賢德啊!一小竹筐飯,一瓢水,住在陋室,常人難以忍受那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顏回多么賢德啊!”
注釋
(1)簞:盛飯食的圓形小竹筐,有蓋。(2)飲:飲料。這里指水。(3)陋巷:簡陋狹窄的居室。《說文》:“陋,阨狹也。”劉寶楠《論語正義》:“顏子家貧,所居陋狹,故曰陋巷。……古人稱巷有二義:里中道謂之巷,人所居亦謂之巷。故《廣雅》兼列二訓。”
感悟
我們在這里來探討孔子的苦樂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1.14)食不飽而居不安,可見其家境貧寒;而君子有志于道,則不會以“求飽”、“求安”為念;因為他一心向往的是“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1.14)。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好學的精神。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兩次作戰有功,被封為陬邑大夫(一說陬邑宰)。孔子三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從此家境貧困。孔子年輕時干過不少雜活。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9.6)。意思是“我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賤的事”。“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9.7)意思是“我沒有被任用,所以學了一些技藝”。因此,孔子對于那些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倍加贊賞。例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顏回多么賢德啊!一小竹筐飯,一瓢水,居陋室,常人難以忍受那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顏回多么賢德啊!”顏回天資聰穎,好學不厭,孔子以“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11.7),來高度評價顏回的好學是獨一無二的。顏回簡直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典型!或者說,顏回對于孔子所倡導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身體力行,無怨無悔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什么?“樂”貧嗎?非也,樂道也!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故夫子稱其賢。”“簞瓢陋巷非可樂,蓋自有其樂爾。”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孔子說:“就有道而正焉”,可見顏回樂的是道。顏回不因貧困放棄求道而去改求富貴,無怪乎孔子反復稱贊他道:“賢哉,回也!”并且孔子認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4.9)意思是“讀書人有志于真理,卻以穿破舊衣吃粗糧為恥辱,就不值得與他探討了”。面對艱難困苦,孔子還希望君子能夠具備樂觀的情懷,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7.16)意思是“吃粗糧,飲水,彎曲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好像浮云”。“浮云”是比喻不值得關心和重視的事物,意思是與己無關。孔子自己也是在身體力行啊!
孔子還稱贊顏回道:“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6.7)意思是“顏回啊,他的心長時間內不背離仁德,其他學生則是短時間內想到而已”。又稱贊他道:“回也其庶乎,屢空。”(《論語·先進》11.19)所謂“回也其庶乎”,是稱贊顏回的道德學問已差不多了,達到了一種境界。什么境界?何晏《論語集解》認為這是“言回庶幾圣道”。朱熹《論語集注》也認為這是說顏回“近道也”。在孔門弟子中顏回以德行著稱,并且后儒認為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冠。然而他卻“屢空”,即常常處于貧困之中。在孔子看來,顏回一心向道,心無旁騖,并且道德學問接近于圣道,所以孔子贊嘆道:“賢哉,回也!”“回也其庶乎”。
顏回“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此種精神,古往今來,一直激勵著知識分子培養自己不懼怕條件艱苦,不貪圖物質享受而注重修身養性的美好品德。唐代詩人劉禹錫有《陋室銘》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此可謂秉承孔子及顏回之遺風。
我從小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即到廣闊天地插隊落戶。下放三年喜逢國家恢復高考,而有幸成為1977級大學生中的一員。讀書期間,我身穿破舊衣裳而行走于省會城市。有人對我說:“你穿得這么破,不怕人笑話?”我答曰:“反正沒人認識我,無所謂。”那人又說:“班上同學認識你啊!”我答曰:“既然都認識我,無所謂。”有感于此,我曾作詩一首《貧寒》:
貧寒是什么?
貧寒是衣不蔽體
貧寒是食不果腹
貧寒是家徒四壁
貧寒是什么?
貧寒是一條洶涌的河
它使懦者絕望沉淪
它使勇者奮力拼搏
貧寒是什么?
貧寒是一座熊熊燃燒的爐膛
它使廢物燒成爐渣
它使生鐵百煉成鋼
我不需要貧寒
在貧寒中人生是如此的艱難
我不懼怕貧寒
在貧寒中我將揚起理想的云帆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1)。”
譯文
冉求說:“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力量不夠啊。”孔子說:“如果力量不夠,走到半途才會停止。現在你是止步不前。”
注釋
(1)畫:停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畫,止也。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也。”劉寶楠《論語正義》:“《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進者,亦為畫,故此注訓止。”
感悟
孔子之道即仁之道。仁之道,當畢生而勤勉求之,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不存在力不足的問題。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4.6)意思是“有能夠整天致力于仁德的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也許有這樣的人,我沒見過罷了”。言外之意是說他沒有見過致力于仁而力量不夠的,若有半途而廢者,那也是盡力而為了。孔子云:“鄉(向)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孶孶,斃而后已。”(《禮記·表記》)意思是朝著仁道前進,走到半途實在走不動了才會停止。忘記自己已經衰老了,也不在乎自己來日無多了,仍然勉力前行,毫不懈怠,死而后已。例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先進》9.11)意思是顏淵感嘆著說:“老師的道德學問,越仰望越覺得它崇高,越鉆研越覺得它堅實。好像看見它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到了后面。老師善于循序漸進地誘導人,用古代文獻來增廣我的知識,用禮儀來約束我的言行,即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竭盡才力,仿佛看見老師的道德學問高高地聳立著,雖然我想追隨它,卻找不到道路。”
顏回仰慕孔子的道德學問,這與冉求所說的“說(悅)子之道”相同,然而顏回對孔子之道的追求是“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可謂“俛焉日有孶孶,斃而后已”;冉求卻說什么“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力量不夠啊”。孔子反駁道:“如果力量不夠,走到半途才會停止。現在你是止步不前。”意思是冉求還沒有開始踐行仁,就以“力不足”為托詞,這本身就是給自己劃定界限而不肯前進啊。《荀子·勸學》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不從足下始,何以致千里?“自止”實際上就是裹足不前,就是不去追求,此乃修行、為學、行事之大忌。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注釋
(1)儒:學者。朱熹《論語集注》:“儒,學者之稱。”劉寶楠《論語正義》:“儒為教民者之稱。子夏于時設教,有門人。故夫子告以為儒之道。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
感悟
《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意思是儒是性格柔和的人,是有道藝的人。他們或游說諸侯以求仕,或以道藝教人。《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四曰聯師儒。”鄭玄注:“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由此可知,儒是學者、先生之稱,以道與藝教人。這原本是一種行業,猶今之教師行業。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教弟子以仁之道和文獻典籍與各種技能,于是儒成為一種學派之稱。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以文學(文獻典籍)著稱。相傳,《詩經》和《春秋》等儒家經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孔子在世時,子夏就開始招收弟子設教。孔子擔心他僅以文學授徒,而忽略仁之道,因此告誡他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即不僅要傳授知識,并且還要傳授仁之道,告訴弟子如何做人與增進品德修養。只注重傳授專門知識而忽略仁之道的儒者,只能算是小人儒;而只有既注重傳授知識又注重傳授仁之道的儒者才是君子儒。這是為師之道。明乎此,所以韓愈在《師說》中給教師下了這樣的定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授業和解惑,缺一不可。孔子告誡子夏的為師之道,對當今教師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余以為,“教書育人”者,蓋為君子儒;只教書而不育人者,蓋為小人儒乎!
6.14 子游(1)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2)者,行不由徑(3),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譯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得到了人才嗎?”子游說:“有一位叫澹臺滅明的人,辦事不走后門,如果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屋里來。”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45歲。(2)澹(tán)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人。(3)行不由徑:指辦事不走后門。徑:小路;捷徑。比喻歪門邪道。
感悟
辦事不走捷徑,不走后門,而走正道,走正常程序,此為堅守正道而務實之人;不是因為公事,從不到當官者之家,可見其從不與上司套近乎拉關系,更不阿諛奉承。此等正直之人,被子游視為人才。我們不僅欽佩澹臺滅明的清高和正直,同時也欽佩子游這樣的領導,他居然能夠把不跟自己套近乎拉關系,不對自己阿諛奉承的人視為人才,實屬難得。只有那些具有寬闊胸襟與正直品行的領導者,才可能具有這樣的人才觀。
當今社會,不乏澹臺滅明之類的人,但能夠被當官者視為人才者,幾近于無。君不見,今之當官者,往往把經常圍著自己轉、善于阿諛奉承的人當成人才;而往往把那些“非公事,未嘗至于己之室”的人視為傲慢之人、不懂得親近和尊敬領導之人。君不見,“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只跑不送,平級調動;又跑又送,三級跳動”幾乎成了官場的潛規則。君不見,那些想辦事而又不愿拉關系走后門者,往往被人視為迂腐。朱熹《論語集注》引楊氏曰:“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后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嗚呼!前不見子游,后不見來者,縱有澹臺滅明,可謂人才而被舉用乎?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5)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夸功,打仗敗退時他殿后,將進城門時,就一邊鞭趕著馬一邊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不肯前進啊。’”
注釋
(1)孟之反:姓孟名側,字反,魯國大夫。(2)伐:夸耀。(3)奔:逃亡;敗走。(4)殿:殿后,行軍時走在最后。(5)策:馬鞭。這里指鞭趕。
感悟
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載: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派孟武伯帥右師,孟之反在右師,冉求帥左師。及戰于郊外,左師獲勝;右師因不滿季氏專權而不欲戰,慘遭敗北。此時孟之反策馬殿后,掩護全軍撤退。將進城門時,就一邊鞭趕著馬一邊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不肯前進啊。”所以孔子稱贊孟之反不夸功。
不夸耀功勞,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處世之道。自古以來,立功而不自夸者,往往能夠永保其功。居功而自傲者,往往身死功滅。“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22章)意思是“不自我夸功,所以能夠建功。不驕傲自大,所以能夠長久”。“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意思是“立功而不居功。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業不會失去”。儒、道之始祖孔子和老子,皆倡導立功而“不自伐”,的確是有道理的啊!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難乎免(4)于今之世矣。”
譯文
孔子說:“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和宋朝那樣的美貌,在當今社會要想免遭禍害是很難的啊。”
注釋
(1)祝鮀(tuó):名鮀,字子魚,官太祝(祝即太祝,主管宗廟祭祀的官),故稱祝鮀,衛國大夫,善辭令。(2)而:與;和。王引之《經義述聞》:“而,猶與也。言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也。”(3)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衛國大夫,美男子,好色淫蕩。據《左傳·定公四年》載,公子朝曾通于衛襄公夫人宣姜,后又通于衛靈公夫人南子。(4)免:逃避;避免。這里指免于禍害。
感悟
衛國大夫祝鮀善辭令而得寵于衛靈公,衛國大夫宋朝貌美而曾通于衛襄公夫人宣姜,后又通于衛靈公夫人南子。無道之世,才會重此巧言佞色和貌美淫蕩之徒,正直之士反而難以容身。衛靈公之無道,由此可見。于是孔子感嘆道:“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和宋朝那樣的美貌,在當今社會要想免遭禍害是很難的啊。”言外之意,正如朱熹《論語集注》所云:“言衰世好諛悅色,非此難免,蓋傷之也。”歷史一再證明這樣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當君主昏庸無道而重用巧言佞色和貌美淫蕩之徒時,正直之士則難以容身,而這個國家距離敗亡也就不遠了。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1)由斯道(2)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夠外出不從房門經過?為什么沒有誰從這條道路經過呢?”
注釋
(1)莫:沒有誰;沒有人。(2)道:道路,喻孔子的學說。
感悟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已失范,不再遵循禮制而變得無章可循。或許孔子有感于此而感嘆道:“誰能夠外出不從房門經過?為什么沒有誰從這條道路經過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言人立身成功當由道,譬猶人出入要當從戶。”朱熹《論語集注》引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遠人,人自遠爾。”孔安國和洪氏的闡釋準確地道出了孔子的言外之意:就像人外出必須經過房門一樣,人立身行事也必須循道而行。本篇子游稱贊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論語·雍也》6.14)。澹臺滅明,可謂循道而行的典范。歷史一再證明這樣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當社會無章可循或者有章不循時,必將導致人們的道德行為失范和社會的動蕩不安。
6.18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虛浮。文采與質樸配合得當,這才是君子。”
注釋
(1)質:質樸。(2)文:文采。(3)野:粗野。(4)史:言辭華麗而內容虛浮。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史者,文多而質少。”(5)彬彬:配合均勻。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感悟
綜觀《論語》,孔子的言語交際觀主要體現在信言觀(請參見《論語·憲問》14.27章感悟)、慎言觀(請參見《論語·為政》2.13章感悟)、辭達觀(請參見《論語·衛靈公》15.41章感悟)、美言觀和語境觀(請參見《論語·鄉黨》10.2章感悟)五個方面。
“文質彬彬”是一種中和之美,它幾乎可以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層面。我們僅從三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第一,從人的性格方面來看,有的人直率粗獷,說話直來直去,可謂之“質”。此種人雖待人坦誠,但其言語往往過于直率而容易傷人,粗野而不中聽。有的人溫文爾雅,說話文縐縐的,可謂之“史”。此種人雖待人溫和,但其言語往往過于修飾而顯得虛假。孔子認為,君子的理想人格應是文采與質樸配合得當,既質樸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虛假。二者不可偏廢。然而有的人認為君子的“質”勝過“文”,甚至認為君子有“質”就夠了,不必需要“文”。譬如:“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顏淵》12.8)意思是棘子成說:“君子質樸就夠了,還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說:“先生這樣談論君子,可惜啊!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質樸,質樸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子貢所言,可謂深得孔子所言“文質彬彬”之旨。
第二,從文學創作方面來看,有的人注重質樸,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一個時代的文學也顯現出或重質或重文的傾向。譬如:《禮記·表記》:“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意思是虞和夏的質樸,殷和周的文飾,都達到了極致。雖然虞夏也有文飾,但是沒有勝過其質樸;雖然殷周也有質樸,但是沒有勝過其文飾。很顯然,孔子是在用文質概念觀察一個時代的特征。在孔子看來,虞夏是質勝文的時代,而殷周是文勝質的時代。又譬如:魏徵主編的《隋書》這樣總結南朝與北朝文學的異同說:“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南方文學從總體上來看呈現出清綺的風格而偏重于“文”,北方文學從總體上來看呈現出質樸的風格而偏重于“質”。這種有所偏頗的文風都難免其不足,所以魏征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學風格是“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
第三,從言語表達方面來看,“文質彬彬”是孔子的言語表達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即美言觀,是指語言表達要注重內容充實和形式優美。質,是就內容而言,是言之有物,是內容充實;文,是就形式而言,是言之有文,是形式優美。如果言之無物,則內容空洞,叫人不知所云;如果言之無文,則行之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孔子的這一言語表達觀。“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文采是用來修飾語言的。不說話,誰知道他的想法呢?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禮記·表記》:“子曰:情欲信,辭欲巧。”意思是感情要真實,言辭要美麗。這“情欲信,辭欲巧”,也可以看做是“文質彬彬”在言語表達方面的具體體現。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孔子說:“人的生存是靠正直,不正直之人的生存是靠僥幸而免于禍害。”
注釋
(1)罔:不正直;不正直的人。
感悟
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言人之所以生于世而自終者,以其直也。”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后案》曰:“人受生于天,全生于世,以直道為之主。失此直道,天威所必遣,王法所必誅,眾怒所必加,免者幸而已。言其少也。”不正直之人總是存在某種僥幸心理的。譬如:當今黨和政府反腐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強,但是為什么總有人“前腐后繼”呢?個中原因雖然復雜,但有一個原因是共同的,那就是貪腐者總是懷著僥幸的心理:“這么多官員都在腐敗,未必就正好抓住我。”一旦東窗事發,他仍然憤憤不平曰:“還有比我更貪的沒抓出來,我真不走運啊!”《左傳·宣公十六年》云:“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看來這句話得改為“官之多幸,國之不幸也”。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
譯文
孔子說:“懂得知識有用的人不如喜愛知識的人,喜愛知識的人不如以追求知識為快樂的人。”
注釋
(1)知之者二句: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皇侃《論語義疏》:“謂學有深淺也。知之,謂知學問有益者也。好之,謂欲好學之以為好者也。樂,謂歡樂之也。”朱熹《論語集注》引張敬夫曰:“知而不能好,則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樂,則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學者,所以自強而不息者與?”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學而》1.1章“學而時習之”感悟。
6.21 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語(2)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
注釋
(1)中人:中等資質的人。(2)語(yù):告訴。
感悟
邢昺《論語注疏》云:“此章言受學之法當稱其才識也。”朱熹《論語集注》云:“言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張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終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于高遠也。’”躐等,是指跨越等級。學無躐等,當循序漸進。劉開《論語補注》云:“凡上焉者皆無不可語者也,凡下焉者皆無一可語者也。唯有中人介乎可語不可語之間,力能上則吾以是啟之,甘于下則吾不能以是教之矣。”由此可見,這里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差異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是指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根據知識系統來傳授知識的教學原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體現了孔子既根據各人的資質差異,又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進行教學。這兩種教學原則在當今教學工作中仍不失為重要的教學原則,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可謂名實相副,名至實歸。
6.22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4),可謂仁矣。”
譯文
樊遲問如何才算聰明。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對人民合宜的事情,敬奉鬼神但疏遠它們,可以說是聰明了。”樊遲問如何才算仁德。孔子說:“仁德的人先艱苦努力然后考慮收獲,可以說是仁德了。”
注釋
(1)知(zhì):聰明;智慧。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智”。(2)務:專心致力;努力從事。(3)義:合宜;合宜的事情。(4)先難后獲:先艱苦努力然后考慮收獲。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先勞苦而后得功,所以為仁也。”
感悟
《禮記·表記》云:“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禮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夏人“尊天尚命”,殷人“尊神尚鬼”,周人“尊禮尚文”。孔子尊崇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對天命鬼神持質疑態度。《莊子·齊物論》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圣人即孔子,天命、鬼神都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的東西。存而不論就是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論其有無,實際上是不大相信其有。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7.21)。而提倡“敬鬼神而遠之”,意思是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和鬼神,敬奉鬼神但疏遠它們。“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11.12)當子路詢問如何事奉鬼神時,孔子說:“還不能事奉好活人,怎能去事奉鬼神?”
然而自夏代以來就有事鬼敬神之習俗,為了尊重傳統觀念,孔子提倡敬奉鬼神。譬如:“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意思是“對于禹,我沒有什么可批評的了。自己飲食很差,祭祀鬼神卻豐潔;自己衣服破舊,祭服卻華美”(《論語·泰伯》8.21)。“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論語·鄉黨》10.11)意思是“即使是粗糧菜湯,也一定要祭祀飲食之神,一定要像齋戒那樣恭敬”。古人吃飯時,分出少許飯菜來祭祀先代始為飲食之人,以表示不忘本。
為了不被鬼神所迷惑,孔子又提倡疏遠鬼神。這種對傳統鬼神觀念的既保留又疏遠、存而不論的態度,既反映了孔子重人道輕天道的思想,也表達了孔子對鬼神能夠降禍福于人的懷疑。
非獨孔子為然,春秋時期一些有識之士也不迷信鬼神,他們倡導治國要重視人事。這種思想在《左傳》里多有記載。例如:
據《左傳·莊公十年》載: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入宮進見莊公,問他“憑什么來作戰?”莊公先后回答了三個理由:一是“衣服和食物是用來安身的,我不敢獨享,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說:“這是小恩小惠,并且不能遍及所有的人,老百姓不會服從您的。”二是“牛羊豬和寶玉絲綢之類的祭品,我不敢謊報,一定以實相告”。莊公認為,自己事神誠信,神會保佑他。然而曹劌說:“這是小的誠信,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會保佑您的。”于是莊公說出了第三個理由:“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明察,但一定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是屬于恪盡職守,可以憑借它打一仗。”在曹劌看來,為老百姓恪盡職守這一重人事的行為,遠比事鬼神而祈求鬼神保佑的行為更為實在,因為民心所向,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
又據《左傳·桓公六年》載:楚武王入侵隨國,先派一個大夫去議和,隨國就派少師去楚軍主持和談。楚王故意把軍隊弄得羸弱不堪的樣子來接待少師。于是少師回去之后就請求追逐楚軍,隨侯將要答應,季梁出來勸阻說:“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意思是我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私欲無度。所謂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在上位的人思考如何利民,這是忠;主持祭祀祈禱的祝史祈禱誠實,這是信。現在百姓饑餓而您放縱私欲,祝史浮夸虛報來祭祀,我不知道這樣是否行得通啊!隨君回答道:“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意思是我祭祀用的牲口毛色純而肥壯,谷物豐盛完備,為何不能取信于神呢?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意思是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王先成就百姓然后才致力于神。……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沒有依靠,雖然您一個人祭祀豐盛,又能求得什么福呢?您不如姑且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或許能夠免于災難。于是“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道以進攻虢國。宮之奇勸阻虢公不要借道給晉國,虢公不聽,他認為“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意思是我的祭品豐盛而清潔,神必定保佑我。宮之奇說:“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意思是我聽說,鬼神并不親近某個人,只是依附有德之人。虢公不聽勸阻,執意借道,最終導致晉國在滅掉虞國之后順手又滅掉了虢國。
綜上所述,魯君、隨君和虢君皆尊神尚鬼,以為只要有鬼神保佑就什么都不怕,而其大夫曹劌、季梁和宮之奇則注重人事,提倡國君治理國家要恪盡職守、上思利民和修德。子產也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意思是“天道遙遠,人道切近,兩者并不相關”。這些都與孔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思想相通,它們都體現了一種重人事而輕鬼神的思想,也體現了一種治國理念。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今有不少官員不是修身養性、勤政愛民,而是熱衷于燒香拜佛,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平安無事、升官發財。這種“重鬼神”而“輕人事”的行為,與孔子所說的“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背道而馳,其結果必定是鬼神不能保佑他,百姓要把他拉下馬。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2),仁者靜(3)。知者樂(4),仁者壽(5)。”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注釋
(1)知者樂水二句: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知者樂運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朱熹《論語集注》:“樂,喜好也。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2)知者動: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日進故動。”(3)仁者靜: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無欲故靜。”(4)知者樂: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5)仁者壽: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性靜者多壽考。”
感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14.28)孔子把仁、知(智)、勇當成君子的三種道德準則,此章專論仁和智。
仁與智,屬于道德范疇,都是抽象概念,于是孔子借具體事物山與水作比喻,來展現智者和仁者在愛好方面的差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為什么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呢?“智者動,仁者靜”這兩句,不僅揭示出了智者和仁者不同的特性,而且也闡釋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原因。智者的特性是好動。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日進故動。”智者以其才智見用于世,并且自強不息;水亦具有動的特性,并且“不舍晝夜”,所以“智者樂水”。仁者的特性是好靜。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無欲故靜。”仁者無欲,并且以其仁愛之心安人;山亦具有靜的特性,并且生長萬物,所以“仁者樂山”。
“智者樂,仁者壽。”這是揭示智者和仁者不同的功效。為什么說“智者樂,仁者壽”呢?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又引包咸曰:“性靜者多壽考。”智者追求將其才智服務于社會,追求成功。成功固然快樂,而服務社會和追求成功的過程,本身也充滿著快樂。仁者無欲無求,則無憂無愁;有如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心境恬淡,皆出自然,此乃長壽之道。
6.24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1)。”
譯文
孔子說:“齊國的教化一經變革,可以達到魯國的狀況;魯國的教化一經變革,可以達到先王之道的境界。”
注釋
(1)道:指先王之道。
感悟
齊國乃姜太公之后,太公,大賢也;魯國乃周公之后,周公,圣人也。然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齊桓公稱霸諸侯,齊國從此重霸道;魯國自三桓把持朝政,國勢漸衰,然仍重禮教。所以朱熹《論語集注》云:“孔子之時,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余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耳。道,則先王之道也。”此時齊強而魯弱,齊重霸道而魯重禮教。孔子認為,兩國若要達到先王之道的境界,則有難易之分。齊國的教化經過變革,得先達到魯國此時的境界,然后才可以達到先王之道的境界;而魯國的教化一經變革,則可以達到先王之道的境界。所以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異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于先王之道也。”顧炎武《日知錄》曰:“變魯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變齊而至于魯者,‘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雖然齊魯都未能達到先王之道,但是孔子能夠根據兩國國情的不同,來分別為它們制定邁向先王之道的戰略步驟。齊國為兩步走戰略,魯國為一步到位戰略。這種根據國情來制定發展戰略的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曾經有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而這些經驗和教訓皆與能否正確認識國情、能否實施分步發展戰略有關。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10年內超過英國、15年內趕上美國(所謂“超英趕美”),于是在全國范圍內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大躍進”運動。
這是一個試圖使貧窮的中國一躍而進入發達國家的夢想。盡管總路線和“大躍進”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夠,“大躍進”最終成了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親自設計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第三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這是一個試圖使貧窮的中國分步發展而最終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宏偉藍圖。我們已于2000年勝利地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達到848美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下一步將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程度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第三步階段。如果套用孔子的話來說,此可謂中國一變而至于溫飽,再變而至于小康,三變而至于中等發達國家。
6.25 子曰:“觚(1)不觚(2),觚哉!觚哉(3)!”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觚了,這不是觚啊!這不是觚啊!”
注釋
(1)觚(ɡū):酒器,有棱。(2)不觚: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3)觚哉!觚哉:何晏《論語集解》:“言非觚也。”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得為觚也。”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3章“必也,正名乎”感悟。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3)也。”
譯文
宰我問道:“如果有人告訴仁者說:‘井里有人。’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呢?君子可以去井邊救人,但不可以自陷于井里;君子可以受欺騙,但不可以受愚弄。”
注釋
(1)仁:當為“人”。朱熹《論語集注》引劉聘君曰:“有仁之仁當作人。”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陸采《冶城客論》:“‘斯知仁矣’,‘仁’是‘人’字,與宰我問‘井有仁焉’之‘仁’皆以字音致誤。”(2)逝:往;去。(3)罔:無中生有;愚弄。朱熹《論語集注》:“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
感悟
宰我問道:“如果有人告訴仁者說:‘井里有人。’他會跟著下去嗎?”宰我此問,似乎有點“刁鉆”:如果仁者知道井里有人而不下去救,則未免不仁;如果下去救,則可能自己也上不來了。朱熹《論語集注》認為“宰我信道不篤,而憂為仁之陷害,故有此問”。在宰我看來,仁者乃忠厚之人,很容易被人誆騙而受其害。
孔子告訴宰我道:“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這里蘊涵著三層意思:第一,仁者愛人,井里有人,“君子可逝也”,肯定會去救的。第二,仁者不作無謂的犧牲。君子“不可陷也”,不可以自陷于井里。程樹德《論語集釋》引《論語或問》曰:“蘇氏云:‘拯溺,仁者之所必為也。殺其身無益于人,仁者所必不為也。’”第三,仁者并非愚者而可以愚弄。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可以受欺騙,但不可以受愚弄。朱熹《論語集注》闡發道:“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于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對于什么是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萬章上》打了生動的比喻:從前一個人送了一條活魚給子產,子產就叫主管魚池的人養起來,管魚池的那人卻把魚煮吃了,并且還回復子產說:“剛把魚放到魚池里時,它還是要死不活的樣子,一會兒就活蹦亂跳起來,突然間就游到遠處去了。”子產說:“它去了好地方啊!它去了好地方啊!”那人出來之后就說道:“誰說子產聰明呢?我已經把魚煮吃了,他還說什么‘它去了好地方啊!它去了好地方啊!’”孟子由此而感嘆說:“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意思是對于君子,你可以用符合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卻很難用違背道理的方法來愚弄他。明乎此三者,我們就知道應該怎樣正確處理這種疑難事件了。
6.27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1),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2)矣夫!”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博地學習文獻,用禮儀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違背道了。”
注釋
(1)文:文獻。(2)弗畔:不違背道。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不違道也。”畔,通“叛”,背叛;違背。
感悟
請參見《論語·里仁》4.13章感悟。
6.28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3)之曰:“予所(4)否(5)者,天厭之!天厭之!”
譯文
孔子拜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合禮的事,天厭棄我!天厭棄我!”
注釋
(1)南子:衛靈公夫人,好淫亂,與宋公子朝私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反乎衛,主(住)蘧伯玉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愿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2)子路不說:朱熹《論語集注》:“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說(yuè):高興;喜悅。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悅”。(3)矢:通“誓”,發誓。(4)所:如果,用于誓詞中。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若也……舊以此為誓。”(5)否:朱熹《論語集注》:“謂不合于禮,不由其道也。”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8章感悟。
6.29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2)。”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或許是最高的了!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
注釋
(1)中庸:中和可常行之德;以中和為常道。何晏《論語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朱熹《論語集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民鮮久矣:朱熹《論語集注》:“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
感悟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主要是指他的儒學思想。必須指出的是,儒學是一個發展的概念。自孔子創立儒學之后,戰國時期孟子的仁政學說,荀子的禮法并用學說,漢代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神學,宋代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程朱理學”,宋代陸九淵和明代王守仁的“陸王心學”等,都分別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但又都與孔子的儒學思想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異。孔子的儒學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政治、法律、哲學、倫理、教育、史學、經濟、美學等方方面面。從哲學的層面來看,孔子的儒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仁愛學說、禮儀秩序、道德修養和中庸之道等方面。孔子儒學思想的宗旨是希望通過實施仁愛,遵守禮儀秩序,注重道德修養和遵循中庸之道,從而把人教化成為具有愛心、遵守禮儀秩序和道德完善的君子。他所倡導的仁愛學說、禮儀秩序、道德修養和中庸之道已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最璀璨的思想。
關于中庸,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加以闡釋:第一,中庸作為儒家的倫理思想,它是最高的道德。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6.29)意思是“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或許是最高的了!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正因為“其至矣乎”,所以一般人難以達到,孔子對子路說:“由,知德者鮮矣。”(《論語·衛靈公》15.4)意思是“仲由啊,懂得中庸之德的人太少了”。第二,中庸也是孔子所提出的一種方法論。所謂“中庸”,就是主張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不走極端,無過無不及,力求恰如其分。這無疑具有辯證因素,也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保持和諧與均衡的智慧。譬如把中庸之道運用于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可以達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均衡;把中庸之道運用于處理人際關系,就可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均衡;把中庸之道運用于處理自身的欲求與理智,就可以達到身心和諧與均衡。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1),圣乎!堯舜其猶病諸(2)!夫仁者,己欲立(3)而立人,己欲達(4)而達人。能近取譬(5),可謂仁之方(6)也已。”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廣泛地給予人民好處并且能救濟民眾,怎么樣?可以說是仁者嗎?”孔子說:“何止是仁者,如果要說的話,那是圣人啊!堯舜或許還難以做到啊!仁者,自己想立足就也使別人能立足,自己想遇事通達就也使別人遇事通達。能夠以自身打比喻,推己及人,可以說是成為仁者的方法了。”
注釋
(1)必:如果;果真。必也:單獨為一分句。(2)堯舜其猶病諸:堯舜或許還難以做到啊。其:或許;大概。猶:尚且;還。病:憂慮;以為難。《廣雅·釋詁》:“病,難也。”諸:“之乎”的合音。(3)立:站得住;能立足社會。(4)達:遇事行得通;達到目的。(5)能近取譬:意思是能夠以自身打比,推己及人。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但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譬:喻;比喻。(6)方:術;方法。
感悟
請參見《論語·顏淵》12.2章感悟。
上一篇:《論語·陽貨第十七》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顏淵第十二》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