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二十四章)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2)克己復禮,天下歸(3)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4)。”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5),請事(6)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踐行禮的要求,就是仁。一旦人人都這樣做,普天下就趨向于仁德了。實踐仁德在于自己,還能依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仁的條目。”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會按照您這些話去做。”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私欲,踐行禮的要求。復:實踐;履行。(2)一日:一旦。(3)歸:趨向;集中到一處。此與《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之“歸”同義。(4)目:綱目;條目。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5)敏:聰明;靈敏。(6)事:從事;實行。
感悟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嚴格要求自己。人有哪些私欲呢?原憲曾經這樣問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論語·憲問》14.1)意思是“好勝、自夸、怨恨和貪欲這些毛病都沒有,可以稱得上仁了吧?”好勝、自夸、怨恨和貪欲皆是人之通病,皆違反禮的要求;而克制自己身上的這些毛病,就是在修身,就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當然僅僅做到這些還是不夠的,所以孔子認為:“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意思是“做到這些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至于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孔子的意思是僅僅克制這些毛病,還不能稱之為仁,因為還要具有忠孝、恭敬、寬厚、信義、智勇、剛毅、勤勉、慈惠等美德,具有廉恥之心;更要“復禮”,踐行禮的要求,使自己的言行皆符合禮。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人欲橫流。孔子欲推行仁政,而“為國以禮”就是其“仁政”主張的重要內容之一。仁是禮的靈魂,是禮的內在依據;禮只是仁的外在體現,或者說仁的精神要通過禮來體現。禮的本質是肯定人倫秩序的合理性。只有建立與維護這種秩序,人類才能合群,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類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人們種種違背禮的行為,皆是緣于“不仁”,所以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3.3)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是不會在意禮儀和音樂的,甚至會違背和破壞先王的禮樂制度。邢昺《論語注疏》云:“為政之善,莫善禮樂。禮以安上治民,樂以移風易俗。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孔子和顏淵的對話很能說明仁與禮之間的這種關系。“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12.1)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踐行禮的要求,就是仁。一旦人人都這樣做,普天下就趨向于仁德了。實踐仁德在于自己,還能依靠別人嗎?”當顏淵向孔子請教仁的條目時,孔子告訴他道:“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由此可見,孔子對西周所建立起來的禮儀秩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以此來改變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現實,使動蕩的社會恢復穩定的局面。
一個人要踐行禮的要求,從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就必須做到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孔子是這樣教誨弟子的,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例如: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3.10)意思是“禘祭禮從開始獻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禘是王者之大祭。王者既立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在孔子看來,魯君只是諸侯,不能僭用天子的祭禮,因此他不想看魯國舉行的禘祭。此孔子所謂“非禮勿視”。
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3.2)意思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大夫唱著《雍》詩來撤除祭品。按,《詩經·周頌》共31篇,大多是周王室祭祀宗廟的樂歌,《雍》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周武王祭祀文王在祭祀完畢撤除祭品時唱的歌。因此,只有周天子在祭祀完畢時才能“以《雍》徹”,然而三家大夫祭祀宗廟完畢時居然也“以《雍》徹”,這是僭越祭禮的行為。孔子對此予以譴責,說道:《雍》詩說“‘助祭的是眾諸侯,天子端莊肅穆’,這樣的詩怎么能夠用在三家宗廟的廳堂上呢?”孔子絕不會去三家宗廟的廳堂上聽《雍》歌的。此孔子所謂“非禮勿聽”。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論語·八佾》3.11)意思是有人問禘祭的道理。孔子說:“不知道。知道禘祭理論的人對于治理天下,大概像把東西放在這里一樣容易吧!”孔子指著他的手掌說。關于禘祭的方法和意義,孔子豈有不知之理?只是因為魯國的禘祭僭越了禮制,所以孔子說“不知也”。此孔子所謂“非禮勿言”。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3.1)八佾即八佾之舞,為天子所有,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魯以周公的緣故享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然而季桓子只是卿大夫,只能用四佾之舞,卻在其家廟用八佾之舞,這是僭用禮樂的事情,所以孔子憤慨地說:季氏僭用天子的禮樂在其家廟的庭院中奏樂跳舞,這樣的事可以容忍的話,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呢?孔子不僅是在譴責季氏所做的非禮之事,也是在告誡人們不得做非禮之事。此孔子所謂“非禮勿動”。
如今“非禮”之事普遍存在,即以日常生活中之事而言,有的人喜好看黃書黃碟,此可謂視之非禮;有的人喜好小道消息,以訛傳訛,此可謂聽之非禮;有的人粗話連篇,出口成臟,此可謂言之非禮;有的人隨地吐痰、亂扔紙屑,此可謂動之非禮。由此可見,孔子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克制自己的私欲,嚴格要求自己;踐行禮的要求,使言行符合禮,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1),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2)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仲弓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在外面做事像會見貴賓一樣恭敬,役使老百姓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謹慎。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是在任何地方,都不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是會按照您這些話去做。”
注釋
(1)大賓:貴賓。(2)在邦在家:在朝廷或在家里,此泛指任何地方。家:家庭。《禮記·中庸》:“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感悟
孔子曾對弟子們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4.15)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子答道:“是的。”其他弟子并不理解,于是等孔子出去之后,別的弟子問曾參道:“這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知,“忠”和“恕”是貫穿孔子學說的基本思想。關于“忠”,請參見《論語·學而》1.4章“為人謀而不忠乎”感悟。什么是“恕”呢?子貢與孔子之間有過這樣的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15.24)意思是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那什么是“恕”呢?孔子緊接著補充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也說過類似的話,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5.12)意思是“我不想別人強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想強加于別人”。由此可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邢昺《論語注疏》云:“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己度物也。”朱熹《論語集注》云:“盡己之謂忠,推己之為恕。”
一般認為“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例如: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但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朱熹《論語集注》云:“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乎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云:“立人、達人,恕也。”然而遍查《論語》,只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恕,而未見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恕者。
其實,“恕”只是“仁”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孔子既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成“恕”,也當成“仁”。“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12.2)這里明確地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回答什么是“仁”的問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是“仁”的一個重要內容。“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6.30)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足就也使別人能立足,自己想遇事通達就也使別人遇事通達。能夠以自身打比喻,推己及人,可以說是成為仁者的方法了”。這里也是明確地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來解釋什么是“仁”的問題。
綜上所述,與其說孔子的恕道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個方面的內容,不如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的兩個重要內容,前者是從消極方面講仁者不應該怎么做,后者是從積極方面講仁者應該怎么做,其基本思想都是一個: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如果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可以做到“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即無論是在任何地方,都不招致怨恨。果真“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那么人際關系也就和諧了,更不會給自己樹敵了。如果搞“己所不欲,卻施于人”的強權政治和霸道行徑,那將會導致怎樣一種局面呢?我們可以設想:第一,如果把己所不欲,而施于弱者、實力不足者,或許會因表面上不會引起強烈反彈而自以為得意,然而,那些弱者、實力不足者雖然“敢怒而不敢言”,“忍氣吞聲”、“忍辱含垢”,但是他們內心畢竟有憤怒之情,有恥辱之感,已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如果某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這種“己所不欲,卻施于人”的事情,即使是再軟弱的人,最終也會發出那“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怒吼聲。第二,如果把己所不欲,而施于強者、實力相當者,勢必遭遇強烈抵制,甚至引起雙方大動干戈。譬如:美國到黃海搞軍事演習,甚至把航空母艦也開來了。或許在美國看來,這沒有什么不妥。如果中國海軍和古巴在墨西哥灣舉行軍事演習,那么美國將作何感想呢?美國還會認為這沒有什么不妥嗎?
如果能夠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設身處地,由己及人,由自己所想得到的而推想別人也會想得到,從而使別人也能夠得到,那么就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肯定和尊重。果真如此,那么就會朋友遍天下,人際關系也就和諧了。
綜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規范,是可以終身奉行的美德,是仁的重要內容,也是達到仁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中,它有助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諧。
12.3 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3)讱乎?”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德的人說話謹慎。”司馬牛說:“說話謹慎就叫做仁嗎?”孔子說:“做到仁很難,談論仁能不謹慎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弟子。(2)讱(rèn):說話謹慎,不輕易發表意見。《廣韻》:“讱,難言。”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讱,難也。行仁難,言仁亦不得不難。”朱熹《論語集注》:“讱,忍也,難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蓋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謹之。”(3)得無:能不。
感悟
請參見《論語·為政》2.13章感悟。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內心反省無愧,那有什么憂愁有什么畏懼的呢?”
感悟
請參見《論語·述而》7.37章感悟。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1)。”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2)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做事嚴肅認真而不出差錯,與人交往恭敬而有禮貌。普天下的人都親如兄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
注釋
(1)亡(wú):通“無”,沒有。(2)敬:慎重;不怠慢。指辦事嚴肅認真,恪盡職守。
感悟
司馬牛因沒有親兄弟而憂愁,子夏從兩個方面來安慰他:第一,俗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沒有親兄弟,那是命中注定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值得憂愁了。第二,雖然天命不可改變,但是也不能消極地聽從天命,我們可以“盡人事以聽天命”,這“盡人事”就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好一切事情,譬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第三,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即做事嚴肅認真而不出差錯,與人交往恭敬而有禮貌,那么“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普天下之人都就會與你親如兄弟。如此,這樣不就彌補了你沒有親兄弟的遺憾了嗎?又何必擔心沒有兄弟呢?子夏以文學著稱,也具有做人思想工作的極好口才!
12.6 子張問明(1)。子曰:“浸潤之譖(2),膚受之愬(3),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
子張問什么是明智。孔子說:“漸漸滲透的讒言,利害攸關的誣告,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可以算是明智了。漸漸滲透的讒言,利害攸關的誣告,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可以算是有遠見卓識了。”
注釋
(1)明:心明;明智。(2)浸潤之譖(zèn):漸漸滲透的讒言。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漸以成之。”譖:誣陷;進讒言。(3)膚受之愬:與自身利害攸關的誣告。朱熹《論語集注》:“膚受,謂肌膚所受,厲害切身。”愬:同訴。誹謗;進讒言。譖與愬為同義詞。
感悟
進讒言的人,如果一次性地在你面前說某人一大堆壞話,或許你并不會輕信,甚至還可能引起你的警惕與反感而對進讒言者說:你怎么可以這樣肆意攻擊別人呢?他得罪了你吧?要不你倆有仇?
善于進讒言的人,往往是今天說某人一點壞話,明天又說一點,這樣日積月累,讓你漸漸地聽得多了,耳根子漸漸發軟了,也就漸漸地不由得不相信了;喜歡進讒言的人,往往在你面前說某人是如何對你不利,如何傷害你的切身利益等等,總之是說一些與你自身利害攸關的誣告之辭,好像挺關心你似的,讓你不由得不信,不由得不引起重視,至少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不信,今后對某人還真的要提防著點。這兩種讒言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難以明察,并且往往容易輕信而受其蒙蔽。如果有人能夠不受這兩種讒言蒙蔽而能明察,那就可以算是明智之人,算是有遠見卓識之人了。這就告誡人們:當某人在你面前老是說別人的壞話時,當某人在你面前老是搬弄是非時,你一定要冷靜思考,仔細觀察,切莫被小人所蒙蔽。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此言有理。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1),民信之(2)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使軍備充足。”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使糧食充足。自古以來誰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政府,那么國家是站不住腳的。”
注釋
(1)足兵:使軍備充足。兵:兵器;軍備。下文“去兵”,即去孔子所說的“足兵”,意思是緊縮軍備開支,而不是不要軍備。(2)民信之:使老百姓信任政府。程樹德《論語集釋》:高麗本“民信”上有“使”字,皇本“民信”上有“令”字。
感悟
孔子認為誠信是治國之道。“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1.5)意思是“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并守信用”。孔子把“信”上升到了治國安邦的高度,并且把它擺在治理國家的首位。“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12.7)孔子認為治理政事之道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使軍備充足。”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而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使糧食充足。自古以來誰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不信任政府,那么國家是站不住腳的。”可見“取信于民”是賢明君主和有識之士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憑借。據《史記·商鞅列傳》載:商鞅欲變法之時,為了取信于民,“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鞅變法“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商鞅相秦孝公變法,使得秦國由一個弱國與落后國一躍而變為強國與先進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昏君則往往失信于民,最終往往落得個身死國亡的下場。據《左傳·莊公八年》載:“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邱。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故謀作亂。……遂弒之。”意思是齊襄公使連稱、管至父兩位大夫戍守葵邱。瓜熟時而往,齊襄公說:“次年瓜熟時就派人替換你們。”一年戍期已滿時,齊襄公關于替代的命令并沒有下達。連稱、管至父請求襄公派人來替換他們,襄公不答應。因此連稱、管至父就謀劃作亂,最終把襄公給殺了。
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中,誠信應該也必須成為政府部門的執政理念,因為誠信與否直接關系著政府的信用和形象。當今不少政府部門缺乏誠信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我們不難從媒體上看到這方面的報道。例如:
一些行政職能部門為了趨利而不惜“釣魚執法”。這簡直就是陷民于罪然后罰之、刑之。既不仁,也不信。
中國紅十字會從萬元帳篷到虛假發票到天價公務用餐,由捐款使用和管理的不透明到“郭美美炫富事件”所暴露出來的中國紅十字會與某些商業公司之間不清不楚的關系,使得中國紅十字會遭遇了嚴重的信任危機,中國紅十字會的公信力也隨之喪失殆盡。
司法腐敗、司法不公和司法風氣不正等現象,使得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由此可見,政府失信,傷害的不僅僅是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必將導致百姓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危機;政府失信是執政方面的一大毒瘤,是導致市場經濟失信和民眾失信的根源,它必將導致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崩潰。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質(2)而已矣,何以文為(3)?”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4)。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5)猶犬羊之鞟。”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質樸就夠了,還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曰:“先生這樣談論君子,可惜啊!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質樸,質樸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
注釋
(1)棘子成:衛國大夫。(2)質:質樸;樸實。(3)何以文為: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下·語詞誤解以實義》:“為,語助也。《論語·顏淵》曰:‘何以文為’,言何用文也。而解者云:‘何用文章以為君子。’則失之矣。《子路》曰:‘雖多,亦奚以為。’言雖多亦何用也。而解者云:‘亦何所為用。’則失之矣。”文:文采。(4)駟不及舌: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意思是說話要慎重。(5)鞟(kuò):去毛的皮。
感悟
請參見《論語·雍也》6.18章感悟。
12.9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1),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2)徹(3)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4)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
哀公向有若問道:“年成歉收,國家財用不夠,怎么辦?”有若答道:“何不實施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說:“十分抽二分,我還不夠用,怎么能十分抽一分呢?”有若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怎么會不富足?如果百姓不富足,您怎么會富足呢?”
注釋
(1)年饑:年成歉收;荒年。谷不熟叫做饑。(2)盍:“何不”的合音。(3)徹:周朝田稅制度,十分抽一的稅率。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4)孰與:怎么會。
感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有若的這個觀點來源于孔子。“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12.7)意思是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使老百姓信任政府。”這“足食”,包含著百姓與國家都糧食充足。這反映了孔子“富民”的政治主張,也是治國之道。這種富民的主張,不僅是孔子的儒家學派所持有,春秋時期不少有識之士也具有此種觀念。例如:《國語·楚語上》云:“民實瘠矣,君安得肥?”戰國時期的儒家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學說。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強調只有老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強大,國君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這是把百姓足與國君統一天下而稱王的大業聯系在一起。《荀子·富國》云:“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這是把百姓的貧富與國君的貧富聯系在一起。
國家的稅收,過去主要來自老百姓。如今雖然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但是民營經濟和老百姓的納稅,仍然在國家稅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果老百姓不富裕,國家的稅收則將受到嚴重影響,并且有時還不得不拿出部分錢財來救濟遭受貧困的老百姓;如果老百姓不富裕,購買力就會下降,就不能拉動內需;不能拉動內需,就會造成許多企業破產;許多企業破產,國家的稅收又會受到嚴重影響。此乃惡性循環。過去我們曾經片面地理解“富民強國”,認為只有國家富裕了、強大了,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因此也曾片面地強調“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其結果是老百姓處于貧困之中,而政府的財力也嚴重不足。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富裕了,強大了,2008年的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中居于美、日、德之后而位居第四;2009年超過德國而位居第三,2010年上半年則宣布超過日本而躍居第二!然而,仍然存在著重國富而輕民富的現象,我國的人均收入還很低,在世界上居于90多位。如果按照國際標準來計算貧困人口,中國幾乎還有近兩億的貧困人口;如果從工資所占GDP的比重來看,2010年的中國工資大約占GDP的8%,而歐美為55%,南美為38%,東南亞為28%,伊朗為25%,非洲為20%。2010年7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分好“蛋糕”促和諧 怎么看分配不公》的文章,該文指出:
2010年兩會召開前夕,新華網開展了“你最關心的話題”網絡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分配不公問題在18個選題中位居第一。兩會期間,分配不公問題也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一大熱點,成為議案提案涉及最多的問題之一。這從某種程度說明,分配不公問題已引起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廣大群眾對解決分配不公問題、緩解目前過大的收入差距充滿期待。
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解決好分配不公問題,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任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現象?……比如,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5%,比1992年下降10.8個百分點,而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卻呈快速上升趨勢。
由此看來,外國政府似乎比中國政府還明白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觀念,因此,在政府收入不斷攀升的大好形勢之下,不少有識之士在大聲疾呼:“提高國民收入,藏富于民。”
12.10 子張問崇德(1)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2),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3)。’”
譯文
子張問怎樣崇尚道德和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追求道義,這就是崇尚道德。愛這個人時就希望他長壽,恨他時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長壽,又希望他死掉,這就是迷惑。《詩經》說:‘的確不是因為他富有,只是你的心變了。’”
注釋
(1)崇德:崇尚道德。劉寶楠《論語正義》:“崇德者,《爾雅·釋詁》:‘崇,高也。’謂于人之有德,尊崇之也。”(2)徙義:追求義。徙:遷移。這里指靠攏;追求。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徙義,見義則徙意而從之。”(3)誠不以富二句: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
感悟
子張問怎樣崇尚道德。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主,追求道義,這就是崇尚道德。”“忠信”是人的品德修養和學問的基礎,是“仁”的重要體現,所以孔子反復強調君子要“主忠信”(《論語·學而》1.8),即以忠信為主,并且認為“主忠信”就是“崇德”。曾子以“忠信”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兩項內容:“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1.4)曾子日三省吾身,就是崇德的具體體現。
“徙義”也是“崇德”的體現。“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7.3)意思是“不修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義之所在不能追求,有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孔子把“聞義不能徙”當成自己的憂慮,這是從反面強調君子要“徙義”。一個人只有追求道義,才能夠“喻于義”,一切行事皆以義為出發點,而不會見利忘義,損人利己。
關于怎樣崇尚道德,孔子還提出了“先事后得”的品德修養之法。“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勿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12.21)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覽,問孔子說:“怎樣崇尚道德?”孔子說:“先做好事情,然后再談收獲,這不就是崇尚道德嗎?”做好事情,實際上也是“忠”的體現。只要盡心竭力地做好事情,就自然會有相應的收獲。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談收獲,還沒有做事就先討價還價,這樣做又怎能增進道德呢?這樣的人只能是喻于利的小人。
子張問怎樣辨別迷惑。孔子以生活中所常見的具體事例來回答他:“對某人愛他時就希望他長壽,恨他時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長壽,又希望他死掉,這就是迷惑。”樊遲也曾問怎樣辨別迷惑。孔子也是以生活中所常見的具體事例來回答他:“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了自己和父母(而不顧一切),這不就是糊涂嗎?”朱熹《論語集注》云:“知一朝之忿為其微,而禍及其親為其大,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
孔子認為,對同一個人,因為自己好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惑”。這就告訴人們不要因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客觀事物,否則就會喪失評判事物的客觀標準而導致迷惑。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了自己和父母(而不顧一切),這就是“惑”。
人生難免遭遇困惑,難免被迷惑。譬如孔子所指出的上述兩種“惑”的現象。惑的根源或許在于缺乏知識,因此要解惑,就得努力學習,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只有學識淵博,世事洞明而人情練達,才可謂“智者”。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論語·子罕》9.29)并自信“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2.4)。可見孔子40歲以前或許尚未達此境界;這也說明,人生想要做到“不惑”,實在是不容易。孔子40歲不會被迷惑,就是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亦不被功名利祿等外物所迷惑;還要不被自己的感情所迷惑,即不感情用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迷失自我”。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者,并非真正的“智者”。
12.11 齊景公(1)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2)、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3)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答道:“君要合于君道、臣要合于臣道、父要合于父道、子要合于子道。”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如果真的君不合于君道、臣不合于臣道、父不合于父道、子不合于子道,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到嗎?”
注釋
(1)齊景公:齊國國君,姓姜名杵臼。在位58年,奢侈無度,窮兵黷武,嚴刑峻法。公元前490年死,公元前481年田氏取代齊國。(2)君君:君要像君,意思是君的所作所為要合于君道。下面“臣臣”、“父父”、“子子”仿此。(3)信如:如果真的。信:確實;果真。
感悟
請參見《論語·里仁》4.13章感悟。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獄(2)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3)。
譯文
孔子說:“根據單方面的言辭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承諾的事情從不過夜。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片,猶偏也。聽訟必須兩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獄者,唯子路可。”劉寶楠《論語正義》:“《玉覽》六三九卷引鄭玄曰:‘片讀為半,半言為單辭。折,斷也。惟子路能取信,所言必直,故可令斷獄也。”(2)折獄:判案。折:判斷;裁決。獄:訴訟;案件。(3)無宿諾:許下的諾言不過夜。宿:過一夜。
感悟
請參見下章感悟。
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1)。必也(2),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說:“處理訴訟案件,我跟別人一樣。如果說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使得沒有訴訟才好!”
注釋
(1)聽訟,吾猶人也:邢昺《論語注疏》:“言聽斷獄訟之時備兩造,吾亦猶如常人,無以異也。”聽:決斷;處理。(2)必:如果;果真。必也:單獨為一分句,假設的內容往往承前而省略,并且反其意而行之。“必也”承前面的“聽訟,吾猶人也”而來,反其意就是“如果說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
感悟
子路為人正直,取信于民,別人不欺騙他,所說皆實情,所以子路根據單方面的言辭就可以明斷是非。《左傳·莊公十年》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訴訟,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來斷案”。魯莊公斷案“必以情”,所以能夠贏得民心。兩人打官司時,一般來說,原告與被告只說對自己有利而對對方不利的情況或者證據。這就要求法官根據原告和被告的陳述來判斷是非,而不能偏聽偏信。子路斷案時則顯示出其不同尋常之處:雖然只是根據單方面的言辭,他也可以斷案。這是因為子路能夠取信于民,原告或者被告皆愿意以實情相告。所以孔子由衷地感嘆道:“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然而,在孔子看來,無論斷案多么準確,也存在著令人遺憾之處,因為訴訟本身就是因爭端而起,就是不和諧。雖然子路“片言可以折獄”,但畢竟是法治,畢竟未能使民無訟。這實際上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2.3)。意思是“如果用政令來引導民眾,用刑法來整頓民眾,民眾可以免于犯罪,卻沒有廉恥之心”。孔子倡導的是德治,是以德化民,所以孔子認為,“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處理訴訟案件,我跟別人一樣,也要聽原告和被告的陳述。如果說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使得沒有訴訟才好!這實際上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2.3)。意思是“如果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制來約束民眾,民眾就會具有廉恥之心,并且具有歸服之心”。而要真正做到“無訟”,就必須推行教化,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德治能夠治本,讓人向善。
“無訟”,無論是在孔子時代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無法實現的,它只是孔子的一種美好而善良的愿望;然而孔子的“無訟”觀卻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至少可以促成一些“無訟”,從而化解一些社會矛盾。譬如許多民事糾紛,一旦對簿公堂,即使判決公正,原告與被告之間在感情上也難以愈合傷口;如果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民事調解,從而使得雙方不再去打官司而使矛盾在法院大門之外就得以化解。這樣既能夠減少訴訟,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1)之無倦,行(2)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在位不懈怠,執行政令要盡心竭力。”
注釋
(1)居:當;任。這里指任職;在位。(2)行:做;實行。這里指執行政令;處理政務。
感悟
治理政事,最忌懈怠。其主要表現是或尸位素餐,或虎頭蛇尾,或玩忽職守。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之無倦。”意思是“在位不懈怠”。“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13.1)子路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帶頭做,然后讓老百姓勤勞地工作。”子路請求多說一些。孔子說:“不懈怠。”俞樾《群經平議》云:“先之勞之,謂先民而任其勞也。天子親耕,后親蠶,皆其事矣。……下文子路‘請益’,而告之以‘無倦’,蓋先任其勞則易倦,故戒之也。”這“居之無倦”和“無倦”,實際上是倡導為官者要勤政,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公卿大夫士,皆應如此。孔子的勤政觀,或許來源于先王的治國之道。
《尚書·無逸》所記載的就是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逸樂,而要勤政的誥辭。“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意思是“君子在位,不要貪圖安逸。先要知道耕種收獲的艱難,然后才能處于安逸,才會知道百姓的痛苦”。周公例舉了殷王和周太王、王季、文王等賢明天子的勤政事跡:殷王中宗“治民祗懼(敬畏),不敢荒寧”。殷王高宗“不敢荒寧,嘉靖殷邦”。殷王祖甲“爰知小人之依(知道百姓的痛苦),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意思是“文王干過卑賤的活,做過開通道路、耕種田地的勞役。他和藹、仁慈、善良、恭敬,使百姓和睦安定,關愛鰥寡。從早晨到中午,到下午,他都沒有閑暇吃飯,因此他使得萬民和諧”。正因為這些賢明的天子無逸而勤政,所以“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文王“享國五十年”。然而,從祖甲之后,在位的殷王生來就貪圖安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這)厥后,亦罔或克壽(沒有能夠長久在位的),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本人也是無逸而勤政的典型。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于是周公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誡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踐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上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治理政事,還要“行之以忠”,即執行政令要盡心竭力。治理政事,當服從上級,令行禁止。此乃自然之理。如果對上級的指示采取陽奉陰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那么不僅上級的政令不能暢通而貫徹執行,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是與上級的指示背道而馳。這樣的官員,又怎能治理好政事呢?又怎能處理好與上級的關系呢?又怎能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呢?君不見,當今中央的許多惠民政策是好的,然而一到了地方政府,到了某些官員手上,就往往被大打折扣;中央三令五申不允許干的事,一到了地方政府,到了某些官員手上,就置若罔聞,仍然我行我素。這些現象,皆非“行之以忠”。若以此從政,則必將導致禍亂,也必將導致自己的下臺。
12.15 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1)矣夫!”
譯文
孔子說:“廣泛地學習古代文獻,用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也就可以做到不違背道了。”
注釋
(1)畔:通“叛”,違背;違反。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弗畔,不違道。”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罕》9.11章感悟。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感悟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小人與此相反。別人有好事但尚未成,君子給予幫助,以成全他的好事;然而“小人反是”:別人有好事但尚未成,小人進行阻攔,或者散布謠言、誹謗此人,以破壞他的好事。譬如有人將被評為某種先進,或將獲得某種獎勵,或將獲得提升,上面對此人進行公示與調查,君子實事求是地說此人表現真好,希望促成別人的好事;小人則捏造不實之詞進行誹謗,希望別人的好事泡湯。此可謂“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成人之美,猶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君子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與此相反。別人有不好的事情但尚未成,君子進行勸阻,以阻止不好的事情發生,不成人之惡,猶治病救人,功德無量;然而“小人反是”:別人有不好的事情但尚未成,小人進行煽動,以讓不好的事情發生。譬如有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欲跳樓輕生,君子見之,或進行勸阻開導,或積極施救;小人見之,則幸災樂禍而使勁起哄高喊:“跳呀!跳呀!”有感于小人“不成人之美,而成人之惡”這一陰暗心理,我曾作小詩一首《嫉妒》云:
一——二——三
咬緊牙關
拼卻全身的力量
不是為了登攀
而是在——
緊緊地扯住別人的后腿
叫他也跟我一樣
自己上不去,也決不讓別人上去;自己不能進步,也決不讓別人進步;自己不能有所成就,也決不讓別人有所成就。小人“不成人之美”,由此可見一斑。
12.17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孔子答道:“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率先端正自己,誰還敢不端正呢?”
感悟
請參見《論語·為政》2.1章感悟。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憂慮盜賊太多,向孔子請教。孔子答道:“如果您不貪欲,即使獎勵偷竊,他們也不會去偷竊。”
感悟
請參見《論語·為政》2.3章感悟。
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之人來親近有道之人,怎么樣?”孔子答道:“您治理政事,為什么要實行殺戮呢?您向善則老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位者的品德好比草。草上有風吹過,草必定隨風而倒伏。”
感悟
請參見《論語·為政》2.3章感悟。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1)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2),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3)以下人(4)。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5)取仁而行違,居之(6)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士要怎樣才可以稱為通達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呢?”子張答道:“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聲,在卿大夫采邑做官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叫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通達,是品質正直而崇尚道義,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論并觀察別人的臉色,一心想著對人謙讓。在朝廷做官一定通達,在卿大夫采邑做官一定通達。所謂名聲,表面上裝作仁德而行動上違反,以仁人自居而不懷疑。這樣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會騙取名聲,在卿大夫采邑做官一定會騙取名聲。”
注釋
(1)達:通達;遇事行得通。劉寶楠《論語正義》:“達者,通也。通于處人、處己之道,故行之無所違阻,所謂‘忠信篤敬,蠻貊可行’,即達義也。”(2)聞:名望;名聲。(3)慮:思慮;想著。(4)下人:對人謙下。(5)色:容色;表面上。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此言佞人裝仁者之色,行之則違。”(6)居之:以仁自居。居:處。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3章“必也,正名乎”感悟。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2),非崇德與?攻(3)其惡,勿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4),非惑與?”
譯文
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覽,說:“請問怎樣崇尚道德,消除自己內心的邪念和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啊!先做好事情,然后再談收獲,這不就是崇尚道德嗎?責備自己的過失,不去指責別人的過失,這不就消除了自己內心的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了自己和父母(而不顧一切),這不就是糊涂嗎?”
注釋
(1)修慝(tè):消除自己內心的邪念。修:治理。慝:惡;隱藏在內心的邪惡念頭。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慝,惡也。修,治也。治惡為善。”朱熹《論語集注》引胡氏曰:“慝之字從心從匿,蓋惡之匿于心者。”(2)先事后得:先做好事情,然后再談收獲。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先勞于事,然后得報。”朱熹《論語集注》:“猶先難后獲也。”(3)攻:批評;責備。(4)親:父母。
感悟
請分別參見《論語·顏淵》12.10章和《論語·衛靈公》15.27章感悟。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問知。子曰:“知人(2)。”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3),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4)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5),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問什么是智。孔子說:“知人善任。”樊遲不明白。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不正派的人之上,能使不正派的人正直。”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去見老師問什么是智,老師說:‘提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不正派的人之上,能使不正派的人正直。’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句話的含義多么豐富啊!舜擁有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提拔了皋陶,不仁的人就遠離了。湯擁有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提拔了伊尹,不仁的人就遠離了。”
注釋
(1)愛人:愛眾人;一切人。這是孔子仁學的基本內容。朱熹《論語集注》:“愛人,仁之施。”邢昺《論語注疏》:“言泛愛濟眾是仁道也。”(2)知人:《論語》里的“知人”、“知爾”、“莫己知”之“知”往往是了解并任用的意思。(3)錯諸枉:置之于不正派的人之上。錯:通“措”,放置;安放。諸:兼詞,“之于”的合音。枉:不正直;不正派。這里指不正直的人;不正派的人。(4)鄉(xiànɡ):通“向”,剛才。(5)皋陶(ɡāo yáo):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相傳為舜的賢臣,掌管刑獄。(6)伊尹:相傳為商湯之妻有莘氏的陪嫁奴隸,后來輔佐商湯攻滅夏桀。
感悟
一 仁者愛人
請參見《論語·學而》1.2章感悟。
二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請參見《論語·為政》2.19章感悟。
12.23 子貢問友(1)。子曰:“忠告而善道(2)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
子貢問怎樣交友。孔子說:“真誠地勸告并好好地引導他,如果行不通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注釋
(1)友:交友。(2)道(dǎo):開導;引導。這個意義后來寫作“導”。
感悟
請參見《論語·鄉黨》10.2章感悟。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1),以友輔仁(2)。”
譯文
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憑借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注釋
(1)以文會友: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2)以友輔仁:憑借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感悟
曾子提倡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憑借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友以文德合也。友有相切磋之道,所以輔成己之仁。”朱熹《論語集注》云:“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曾子的觀點或許來源于孔子。“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論語·子路》13.28)意思是子路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說:“互相切磋勉勵,和睦相處,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間要互相切磋勉勵,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孔子認為朋友之間要互相切磋勉勵,這樣對于道德修養和知識技藝,皆有所裨益。這實際上是告訴人們另一種交友之道:以文會友,則志趣相投,朋友之間既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又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從而使自己的學問有所長進;以友輔仁,我可以根據朋友身上的美好品德來反省自己,為什么我沒有這些品德呢?于是我就會“見賢思齊焉”(《論語·里仁》4.17),就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7.22),這樣就可以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然而,并非所有的朋友都能夠使得自己的學問有所長進,都能夠幫助自己培養仁德。所以孔子又諄諄告誡人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16.4)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跟正直的人交友,跟誠信的人交友,跟見多識廣的人交友,就有益了。跟逢迎諂媚的人交友,跟兩面三刀的人交友,跟夸夸其談的人交友,就有害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友直,友諒”,所以輔仁也;“友多聞”,所以增進學問也。而“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則有害于道德學問也。由此可見,如果交友不慎,則將貽害無窮。
上一篇:《論語·雍也第六》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