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派·理學
北宋以后出現的儒學思潮,故又有 “新儒學” 之稱。原始儒學在西漢經過董仲舒等經學家的改造并受到統治者的提倡后,成為華夏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到唐太宗時,正式確立文官考試制度,分科取士,把儒教經典定為科舉考試的主要項目,將漢武帝 “獨尊儒術” 的政策變成一種國家制度。漢唐是中國古代的盛世,儒學在此時期也達到鼎盛,并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但是,隨著佛道二教的興起,漢唐儒學的局限也越來越明顯。首先,漢唐儒家多講究 “經世之學”,而缺少佛道二教那樣對人心人性的關注,尤其缺少超越現實的終極關懷,以致許多士大夫都紛紛到佛道二教中去尋找 “精神家園”; 其次,漢唐儒家多將闡釋經典當成學問來做,對名物典章的考釋不厭其煩,形成了極為繁瑣的注疏之學,唐代又以這種繁瑣的注疏之學來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學者皓首窮經,目的是為了獵取功名,對人生日用沒有多大幫助。到了北宋,受時代影響,在儒家學者中便逐漸興起了一種反動的思潮,要沖破漢唐儒學的藩籬,與佛道二教爭天下。儒家學者開始拋開繁瑣的注疏之學,而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釋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道器、義利、體用、知行、動靜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故有 “理學” 之名。實際上,理學不是一個流派,而是一種時代思潮,是宋代以后新儒學的統稱。如周敦頤的 “濂學”、邵雍的 “象數學”、二程的 “洛學”、張載的 “關學”、朱熹的 “閩學”、陸王的 “心學”,凡是以 “理” 為中心范疇、以討論天道性命為中心話題的儒家哲學,都是廣義的 “理學”。理學實際上是儒學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調整,其宗旨在將傳統儒學從科舉功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并以新的姿態迎接佛道二教的挑戰。理學以儒學精神為本,吸收佛道二教的思維模式,思索了有關社會、人生、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等一系列形而上的問題,尤其對人心和人性進行了空前深入的發掘,擴展了儒學發展的新天地。其中以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最有影響,這兩家的消長便構成了宋元明清儒學發展的主線。由于宋元明時代的中國是東亞文化的中心,因此理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國際思潮,如在日本的江戶幕府時代 (相當于明代后期),既有作為官學的朱子學,也有作為私學的陽明學,與同時期中國的思想界相仿佛。現代學者認為,宋明理學使儒學從中國文化的主流變成了東亞文化的主流,而現代新儒家則聲稱,他們的哲學就是接著宋明理學寫下來的。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王莽
下一篇:文學·流派·田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