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金元雜劇·元雜劇·元雜劇的題材
對元雜劇的分類,元代《青樓集》有駕頭雜劇、閨怨雜劇、花旦雜劇、綠林雜劇等名稱;元雜劇《藍采和》則提到“脫剝雜劇”。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則把雜劇分為12科:神仙道化、隱居樂道、披袍秉笏(即君臣雜劇),忠臣烈士、孝義廉節、叱奸罵讒、逐臣孤子、䥽刀趕棒(即脫膊雜劇)、風花雪月、悲歡離合、煙花粉黛(即花旦雜劇)、神頭鬼面(即神佛雜劇)。這些分類,有些標準不一,有些科目重疊,不夠合理。今按元雜劇的題材,分為愛情婚姻劇、公案劇、歷史劇、神仙道化劇和家庭倫理劇5類。
在元代各類題材的戲劇中,愛情婚姻劇是成就較高的一類。它具有進步的愛情觀,洋溢著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擁有許多至今還有舞臺生命的優秀劇作。其中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被稱為四大愛情劇。這類劇的主題往往反對父母包辦、門當戶對的封建婚姻,而主張憑真摯的愛情自愿結合。《西廂記》在全劇結束時由張生高唱:“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拜月亭》的王瑞蘭對月焚香禱告:“愿天下心廝愛的夫婦永無分離,教俺兩口兒早得團圓。”(第三折)都是對自由愛情的熱烈歌頌。
公案劇是描寫官吏判案的戲劇。元雜劇的公案劇現存將近二十種,其中九種是包公戲,兩種是張鼎戲。元代吏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元雜劇作家熱切盼望改變這種狀況,于是把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作為理想官員的化身,創造了孔目張鼎作為清吏的形象①,這是包公戲和張鼎戲產生的社會基礎。元雜劇公案戲寫清官斷案多突出其 “智”,而不是執法如山。許多劇名標明“智”,如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武漢臣的《包待制智賺生金閣》、鄭廷玉的《包龍圖智勘后庭花》等。這是因為元朝法律袒護權貴,清官不能按正常的法律程序給享有特權的兇手以應有的懲罰,只能運用智謀,繞過不公平的法律,為民申冤。優秀的公案劇有關漢卿的《竇娥冤》《魯齋郎》、無名氏的《陳州糶米》、李潛夫的《灰欄記》、孟漢卿的《魔合羅》等。
元雜劇的歷史劇多以歷史上的重大政治軍事斗爭、著名歷史人物為題材,在基本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傳說,以元代的時代精神改造史料,多有“以古諷今”的特色。現存元雜劇的歷史劇有四十余種,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等描寫帝妃故事的劇作抒發作者的國家興亡之感,表現了宋、金遺民思念故國的悲慨情緒。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描寫忠奸斗爭的劇作,朱凱的《昊天塔》等描寫楊家將衛國英雄的劇作,抨擊禍國奸臣,歌頌忠臣義士,也蘊涵著保衛漢族政權、反對元朝蒙古貴族統治的民族情緒。關漢卿《單刀會》等三國戲以蜀漢為正統,歌頌關羽、張飛等蜀漢英雄,含蓄地表達了漢族人民反抗元蒙統治者的心聲。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水滸戲則通過歌頌李逵等水滸英雄肯定了農民起義,是元代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在元雜劇創作上的反映。而關漢卿的《雙赴夢》、楊梓的《霍光鬼諫》、孔文卿的《東窗事犯》等劇都有鬼魂托夢和祭奠亡靈的情節,反映了元人祭祀的習俗,是應祭祀需要而上演的歷史劇。
元代的神仙道化劇包括神話劇和宗教劇兩種。神話劇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社會問題的劇作,重點在于反映現實和理想。現存的元雜劇神話劇約有7種,李好古的《張生煮海》和尚仲賢的《柳毅傳書》是其中的優秀作品。前劇寫張羽與龍女相愛,但受到龍王阻隔,張羽在仙女幫助下煮沸海水,迫使龍王答允婚事。后劇寫龍女三娘受丈夫虐待,托書生柳毅傳書父母,擺脫不幸的婚姻,后來龍女改嫁給了她所愛慕的柳毅。兩劇寫的雖是人神相戀,實際上是世俗生活的反映,其追求自由愛情婚姻的思想,與《西廂記》的主題是一致的。宗教劇也有神仙出現,但重點卻在勸誡人們皈依宗教,引導人們脫離塵世。元雜劇宗教劇寫全真教的約有13種,寫佛教的約有5種,反映了全真教在元代的廣泛傳播。這類劇作往往寫全真教的祖師馬丹陽、呂洞賓等用種種法術勸誡世人出家信教,劇中往往有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藍采和八個得道仙人出現,而以文人出身的呂洞賓為多,如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伯川的《呂洞賓度鐵拐李岳》、谷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等,反映了全真教在下層文人中的影響。
元雜劇的家庭倫理劇表現了元代的倫理道德觀,說教色彩較濃厚,消極意義較大,但部分劇作反映出一些至今還有積極意義的道德觀,仍有佳作。劉唐卿的《降桑椹》、無名氏的《焚兒救母》都寫“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無名氏的《舉案齊眉》、宮大用的《范張雞黍》宣揚了封建倫理中的“夫婦有別”、“朋友有信”①的道德觀念。這些劇中的人物多滿口經典,儼然道學先生,基本上是作者道德說教的傳聲筒。秦簡夫的《東堂老》是成就較高的家庭倫理劇。劇作寫儒商李實(東堂老)教育友人之子揚州奴浪子回頭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致富、恪守信義、節儉好學的儒商形象,批判了富家子弟好逸惡勞、揮霍浪費的惡習。這種思想道德觀念,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注釋
① 《元史·世祖本紀第七》第202頁:“阿里海牙屬吏張鼎,今亦參知政事。”但沒有證據確定此人就是元雜劇中張鼎的原型。① 許謙《白云集·八華講義》,見商務印書館輯《叢書集成初編》“文學類”。商務印書館1935—1937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金元雜劇·元雜劇·元雜劇的總體風格和審美情趣
下一篇:宋代文學·宋代文學批評·嚴羽及其《滄浪詩話》·關于“以禪喻詩”和“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