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與政治·宋代朋黨政治與文學創作的價值取向
自先秦以來,儒家詩學的“美刺”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兩大理論主張和價值取向,而且也是創作主體賴以立身的兩大精神支柱。歐陽修在《詩本義》卷一四《本末論》中便明確指出:“作此詩,述此事,善則美,惡則刺”為詩人之本;“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為圣人之本;“求詩人之意,達圣人之志”為經師之本,所以學詩者不必求“謀于太師”之末,唯知“前事之善惡”、“詩人之美刺”、“圣人之勸戒”,便得“作詩之本”、“詩人之意”。在這一本末論中,十分強調了“美刺”的政教職能和作者以“美刺”為政治實踐的立身之本。兩宋文人士大夫正以自己的政治和創作實踐履行了這一點。然而,由于宋代的政治形態主要表現為朋黨之爭,給“美”、“刺”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同時在黨爭中,又往往是黨同伐異,甚至相互迫害,創作主體在政治命運中不時地經歷著升降沉浮,乃至九死一生的際遇,這種際遇被化作淪肌切骨的生活感受,引發出心靈的震顫和抒發的渴望,于“美刺”以外形成了以理遣情的新的價值取向。下面就“惡則刺”、“善則美”和以理遣情的內涵特征及其與朋黨政治之間的關系分別言之。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小說·幾類突出的內容與文人的反思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幕府·幕府文人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