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維斯康蒂
意大利電影導演。出生在米蘭的一個古老貴族家庭,母親是音樂家,父親愛好戲劇,定期在米蘭的家族宮殿舉辦戲劇表演。維斯康蒂很小時就經常出沒于當時由他們家族成員擔任藝術指導和資助的米蘭著名的“斯卡拉劇院”。生長在這樣一個藝術之家,維斯康蒂從小就接受藝術的熏陶,有著藝術天賦,但年輕時他對生活和職業還沒有固定的選擇,他曾因戎馬騎兵部隊而對賽馬發生了興趣,然而這種上流社會的娛樂活動很快就使他感到不適。此時他發現自己不可抵御地被電影深深吸引了,他寫了幾個不同類型的電影劇本寄給一些制片人,遺憾的是無一被接受。對電影藝術的真摯追求使他于1934年來到藝術之都巴黎。
在那里,他結交了一些朋友,經科克·沙納勒的介紹,他認識了法國電影導演讓·雷諾阿,維斯康蒂的電影藝術生涯自此開始。他作為雷諾阿的助手,參加了 《鄉村一角》 (1936)、《底層》 (1936) 的拍攝,他還有幸同雅克·貝蓋爾等導演合作拍片,不久,維斯康蒂來到美國學習拍電影,但僅在那里停留兩個月,1940年,雷諾阿到意大利開拍《托斯卡》,維斯康蒂又回到他身邊任該片的助理導演 (雷諾阿回法國后此片由維斯康蒂和卡爾·科赫一同完成)。1942年,維斯康蒂將美國作家詹姆斯·凱恩的小說《郵差總按兩遍鈴》改編成電影劇本,并拍成影片《沉淪》,維斯康蒂以書中的情節來影射當時在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社會現實。這是維斯康蒂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它的成功使維斯康蒂成為了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先驅之一。拍完《沉淪》之后,他剪輯制作了一部反映游擊戰的紀錄片《光榮的日子》 (1945)。之后,他對戲劇發生了興趣,導演了谷克多的舞臺劇《可怕的父母》 (1945) 以及其他11部戲劇。
1948年后,維斯康蒂同新現實主義運動相結合,攝制了諸如《大地在波動》 (1948)、《小美人》 (1950)、《我們是女人》(1953) 等影片,這些作品都細致而真實地表現了意大利普通人民的生活。《情欲》 (1954) 是—部以當時社會為背景的具有濃郁浪漫色彩的影片,也是維斯康蒂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1957年,他又推出了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白夜》。自 《情欲》開始,維斯康蒂已與新現實主義拉開了距離,他在這些影片中試圖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近似小說的敘事風格,這種風格在他60年代的作品中得以繼續發展。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運動趨向衰落,維斯康蒂再度轉入戲劇界,導演了一系列舞臺劇,并以此成為著名戲劇導演。
1960年,維斯康蒂的影片《羅科和他的兄弟們》使觀眾耳目一新,尤其是他和年輕的法國影星阿蘭·德龍的合作令人難以忘卻。影片著力于剖析一個意大利外省的普通家庭在進入大城市后的分崩離析,從而指出了60年代在意大利出現的“經濟奇跡”給普通人民在道德思想上帶來的消極影響。《金錢豹》 (1962)是由阿蘭·德龍和伯特·蘭斯卡特共同主演的,曾獲196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導演以冷靜、客觀的態度敘述了貴族階級衰亡的必然性。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揭示意大利社會衰落的經典巨作。《威尼斯之死》(1971)是維斯康蒂電影創作巔峰時期的代表作。而1972年的《路德維格》卻因商業目的而散發著令人失望的苦澀味。1974年,因腦血栓而引起左半身癱瘓的維斯康蒂憑著對藝術的激情和毅力執導完 《暴力和情欲》,該片成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在這些影片中,維斯康蒂始終堅持他在60年代后建立的風格,力圖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致力于環境的分析,著力于刻劃人物性格。因此,與當時歐美流行的“反戲劇”、“反情節”創作傾向不同,自成一派,有人稱他的影片為“小說派電影”。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的隱喻、換喻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柴伐蒂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