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娜嘉》
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布勒東的代表作。最早發表于1928年。在法國文學史中享有較高聲譽,被西方文學評論家稱為“當代文學中最奇異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雖被人稱為小說,但基本上沒有連貫的情節。主要的線索是作者和一個名叫娜嘉的青年婦女邂逅相遇的故事。1926年的一天,作者懷著一種獵奇心境在巴黎街頭徜徉時遇到了一位體質贏弱的女郎,這就是娜嘉。她妝扮奇異,身態悠然。作者上前主動搭訕,與她認識。此后兩人過往甚密,難分難舍,直到最后娜嘉被關進精神病院。作者一邊講述他和娜嘉的故事,一邊信筆寫來,廣聞博錄,陳述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真事,并瑣瑣屑屑地講述他們在街頭的一些見聞。
小說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點明了他要解決的問題:“我是誰?”這里的“我”顯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個別的特定的自我,而是帶有“普遍的素質”,即“人和人生”。因此作品的根本問題是“人和人生到底是什么?”這是一個難題。作者通過娜嘉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娜嘉被生活之車拋卻在巴黎大街上,她為何來巴黎,在巴黎留住為了什么,這些不僅別人不知道,連她自己也不知道。人們不知道她住在哪兒,也不知道她靠什么來生活,她白日浪跡于人群中,晚上到處游蕩,沒有確定的目的,她說一些奇奇怪怪令人費解的話,但往往都能應驗,如她說某旅館底下有一條地道,那是幾世紀前掘的,并說她幾世紀前在那里坐過牢,果然在那兒有個地道; 她帶著恐怖說她看見作者的手是一只火手,預言房子里一分鐘將閃著紅光,果然應驗了。后來她被關進了瘋人院,她的形象也慢慢在“我”心中盍然逝去了。那么她到底是個什么呢?用娜嘉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個幽靈,”一個生活的影子,是被生活之車拋棄在巴黎大街上的幽靈。作者以娜嘉這個神秘而又悲涼的人物象征性地顯示了人類命運的悲劇色彩,人生涵義的飄忽不定。
作品喜歡選取一些怪異現象,向往黑暗面,娜嘉的視覺感覺經常被憧憧鬼影所纏繞,而作者在巴黎這個背景上所看到的不是城市文明帶來的歡快,而是一串又一串的暗影,似乎是一個黑暗的深淵。作品在形式上體現了“自動記述”的特點: 運用各種晦澀難懂的符號,穿插一些毫無聯系的段落,時序混亂,幻覺夢景和真實的人名、地名雜揉。文章夾敘夾議,語句冗長,閱讀起來比較困難。
上一篇:西方文學·外百老匯戲劇和外外百老匯戲劇
下一篇:西方文學·《到燈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