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到燈塔去》
英國小說家弗吉尼婭·沃爾夫代表作。小說以作者兒時家庭生活背景為基礎,以她父母親為小說人物原型。小說場景是蘭塞姆家消夏別墅,主要人物是蘭塞姆太太,蘭塞姆先生,小兒子詹姆士和他們的朋友畫家莉利·布可思科小姐。小說主題是在騷動不安,雜亂無章的現(xiàn)代社會中探討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本質(zhì)。小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窗口”中心人物為蘭塞姆太太,善直覺,富于想象,在生活的混亂中發(fā)現(xiàn)安僻安靜,對周圍人和他們的情感有很強的影響力。暗示她的是在黑暗中閃爍的神秘的燈塔。第二部分“時光流逝”在時間上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這一家庭發(fā)生很大變化,兒子戰(zhàn)死,蘭塞姆太太去世,表現(xiàn)出死的悲愴和戰(zhàn)爭的恐怖。第三部分“燈塔”以蘭塞姆先生為中心,他學識淵博,富于哲理,但孤僻乖戾,暗示他的是作為實用工具、近在眼前的燈塔。書的最后人物之間達成了諒解和同情。這篇小說中沃爾夫把意象作為組織結構的原則,而不是故事情節(jié)。書中有兩個主導性象征——海上的燈塔和布可思科小姐作畫,蘭塞姆太太和小兒子坐在窗前。燈塔的象征意義是多層次的: 人生的喜與悲的交替;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與熱情更迭;在混亂社會中的安寧。到燈塔去的航程同時又是人們精神航程,抵達燈塔時,人們之間達到了和解。布可思科同樣在作品中試圖尋求一種和諧的聯(lián)系。小說大量運用意識流技巧,通過對人物頭腦中思想和情感的流動的描寫,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豐富、復雜微妙。沃爾夫又對時間處理作了新的嘗試。第一部分被濃縮在一個傍晚,第二部分用一夜來代表10年,第三部分在一個上午中出現(xiàn)兩條時間線索,蘭塞姆先生和孩子們駛向燈塔,駛向未來,布可思科小姐追憶蘭塞姆太太,追憶過去。為了表現(xiàn)人物性格及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作者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間順序,并同時借助心理時間。一般認為沃爾夫小說表現(xiàn)的沒有詹姆士、喬伊斯等人的深度和廣度,但她對生活的敏感,技巧的創(chuàng)新對現(xiàn)代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影響是深遠的,《到燈塔去》成為現(xiàn)代文學中較成功的實驗性小說。
上一篇:西方文學·《娜嘉》
下一篇:西方文學·《禿頭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