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舞蹈·鄧肯
在西方藝術界,鄧肯是一位神秘的傳奇式的人物,但是她作為一位偉大的舞蹈革新家和現代派舞蹈先驅者的地位卻是不可動搖的。鄧肯原名安吉拉,1894年改名為伊莎多拉。她童年就學芭蕾,在十幾歲時就決斷自己一生從事舞蹈,這時她就開始對芭蕾的程式化的束縛感到厭倦,試圖用自由的方式去跳舞,去表現自我的感受。鄧肯在美國芝加哥初登舞臺時,只是一個平凡的以貌取勝的舞女,但她不安于現狀的性格,驅使她來到紐約,表演一些沙龍情節舞蹈。21歲時,把目光轉至歐洲,先到倫敦,不久又前往巴黎,加入路易·富勒組織的舞蹈團的演出,但她的個性又促使她很快離開此團,創作自己的舞蹈作品。這時她深深地迷戀上了古希臘藝術,為此專程前往希臘,參拜雅典神廟,流連于歐洲幾個著名的博物館中,大量研究,翻閱古希臘藝術品和畫冊。在此基礎上,她發明了具有古希臘神韻的舞蹈動作,并為自己設計了古希臘圖尼克長衫,這種長衫曾一度風靡歐洲舞臺。她是第一位赤腳登臺表演的西方舞蹈家,并在歐洲許多城市進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演出。1904年,她在柏林創辦舞蹈學校,影響波及反對她的舞蹈觀的人。然而由于她不斷的即興表演——她稱之為“自由舞蹈”,從未使之具體化為固定的技巧程式,到后來人們發現,除了人們記憶中和少得可憐的文字記載以外,她的教學法和作品都未能傳下來。1905年,鄧肯首次出訪俄國,引起藝術界人士謝爾蓋·加吉列夫的注意,并且受到俄國文藝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贊揚。此后她又三度赴俄,表現出對俄國異乎導常的熱情。1920年,她受蘇聯政府之邀,前往莫斯科創辦自己的舞蹈學校,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未能維持下去。1922年,鄧肯與比她年輕17歲的蘇聯詩人謝爾蓋·亞歷山大·葉賽寧結婚,但這卻是一個失敗的婚姻,不久,葉賽寧與她離婚,于1925年自殺。鄧肯一生的兩個孩子,是她自由愛情觀的產物,但卻過早地夭折。鄧肯在法國尼斯度過了余生,此時她生活拮據,境遇凄涼。1927年12月14日,她乘車出游,因圍巾卷入汽車后輪,而被縊死。
鄧肯是現代派舞蹈首屈一指的先驅者,她不但創造了現代派舞蹈的表現形式,同時也留給后人一個全新的觀念:“自由的法則,純表現的情感動作”。她把自然中優美和諧的韻律,如微風中的楊柳,不息地運動的海浪以及飛舞的蜜蜂,用一種典型的形體語言表現出來。她認為內容決定形式,思想決定動作,這樣,在她的舞蹈創作理論中,自然偏向內容的表現。鄧肯崇尚自然,常常體驗某種超驗的感受。如她在自傳中描寫的那樣,某一天她佇立于陽光下沉思,她忽然感到頭腦中靈光一現,頓悟出一切動作的源泉是來自于人體胃部后方的太陽神經叢,正是她這一發現,才建構了整個現代派舞蹈動作的基石,丹尼—肖恩、瑪麗·魏格曼,以及后來的瑪莎·格雷姆和多麗絲·漢弗萊等人,都受惠于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具有各自獨特風格的現代派舞蹈動作體系。鄧肯的另一動作原理是發現了動作與地球的關系,她認為“舞蹈是人體的運動與地球運動的調和”,地球上所有的運動,由動力定律、吸力和斥力、抗力和應力來支配的,舞蹈的節奏便是這樣形成的。鄧肯的這一發現,奠定了現代派舞蹈運動力學的基本原理,成為以后研究人體力學、人體機動學和運動力學的最初動機。她提倡每個舞蹈家應發展自己獨特的舞蹈語匯,認為動作的表現必先有思想與情感,而后才能產生動作,這一論斷也成為現代派舞蹈動作發展的原理之一。
鄧肯依據以上的理論,創作了大量的舞蹈,音樂大多取自著名作曲家的樂曲,如巴赫、貝多芬、肖邦、瓦格納、柴科夫斯基等。代表作品 《斯拉夫進行曲》,表現俄國農民反抗壓迫的暴動; 《伊菲革涅亞在奧里斯》(1905年首演于柏林),這是戈拉克創作的歌劇中的舞蹈部分,歌劇描寫了希臘神話中,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殺死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祭神的故事,舞蹈表現了伊菲革涅亞少女時代的安祥、幸福和犧牲時悲涼與沉痛的心情,兩種不同情緒的舞步對比,給觀眾以強烈的心理反差;《馬賽曲》、《前進吧,奴隸》(1917年4月26日首演于紐約,作曲: 柴科夫斯基)。
上一篇:西方文學·舞蹈·現代芭蕾
下一篇:西方文學·舞蹈·丹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