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柴伐蒂尼
意大利電影劇作家、導演、理論家。出生在意大利波河平原上的呂查拉,年輕時做過大學教師、新聞記者,寫過小說和電影評倫,主編過一些通俗刊物如《電影畫報》。1927年,他在米蘭作記者時發表了小說處女作 《乞丐的隱情》,此后經常發表作品,他以后的有些電影劇本就是根據他自己早期發表的小說改編的 (如 《米蘭的奇跡》)。
自1934年起,他的興趣和創作轉向電影,是年創作了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 《給我一百萬》,由馬里奧·卡美里尼拍成影片。至1980年為止,他共創作了106個劇本,其中26個是為德·西卡編寫的,5個由他自己導演,其余的由52位不同的導演拍成電影。如果說《給我一百萬》這部喜劇片因可愛而獲成功但卻帶有幾分庸俗的話,那么他于1943年創作的 《云中四部曲》 (布拉塞提導演) 真正擺脫了流行影片的束縛,為人矚目。此片以輕松喜劇的方式,通過對一些日常社會問題的描繪,表現了墨索里尼政權搖搖欲墜時代的氣氛。但自1941年開始,他已開始了與導演德·西卡的合作,到1944年,兩人創作了 《梯麗莎的星期五》、《孩子們在注視我們》、《天國之門》這些預示著新現實主義即將到來的影片。在這個處于運動的全盛時期的1945年到1952年,他們聯合推出了該流派的最優秀影片系列: 《擦鞋童》、《偷自行車的人》、《米蘭的奇跡》和 《溫別爾托·D》,被史學家們屢次評為經典名片的《羅馬11時》 (德·桑蒂斯導演) 也是由他編劇的。
作為理論家,柴伐蒂尼提出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原則,可大致歸納為。用日常生活事件代替虛構的故事; 不給觀眾提供出路的答案; 反對編導分家; 不要職業演員; 每個人都是英雄; 采用生活語言。這些原則是他基于他對電影藝術的認識而提出的。他認為,很久以來,電影沿著梅里愛的道路發展,甚于沿著盧米埃爾的布滿現實荊棘的道路前進。他極力反對那種逃避現實,制造夢幻的電影,倡導一種清醒的、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有責任感的電影。他明確提出“生活就是藝術”的口號,認為在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激動人心的事件。他于1952年曾這樣寫道:“我堅定不移的想法就是使電影擺脫故事化; 我想讓人們學會如何以閱讀一本書時所感受到的激情去看日常生活。”
柴伐蒂尼由于他倡議拍攝的《城市里的愛情》 (1952) 這部集錦片而把新現實主義運動提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個想法在他于1951年寫給德·西卡的一封信中就流露出來了,信中談到了這種電影的創作計劃:“這將是一種沒有劇本的電影,通過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同現實直接接觸創作而成。這就是新現實主義的發展方向,我認為: 事實就在生活中,必須抓住和選擇它的本來面目;有時需要扮演,但要始終圍繞主題?!痹谶@種思想指導下產生了一種所謂的“雜志片”,《城市里的愛情》就被視作這種“雜志片”的第一期。此片由六位導演共同創作完成的集錦片,由五個片斷組成: 里西表現了一次民間舞蹈中發生的悲劇與喜劇; 利薩尼描寫了妓女的生活; 費里尼講述了一場粗暴撮合的婚姻產生的惡果;馬塞里再現了一個婦女迫不得已拋棄了自己的孩子這樣一則社會新聞; 安東尼奧尼讓幾個人物扮演了一次自殺未遂的情景。影片是在拉都達的指導下拍攝的,不用布景,不用職業演員以重現真實的事件,這種電影實際上已具備了五六十年代出現的“真實電影”的某些特征。
柴伐蒂尼是意大利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是著名的電影劇作家,也是出色的理論家,同時又是一位導演,無論在藝術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方面,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由于他對新現實主義電影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這一運動的“教皇”式人物。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維斯康蒂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安東尼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