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安東尼奧尼
意大利導演。生于意大利北部古城斐拉拉,年輕時曾在布洛涅學習經濟學,畢業后在當地一家報紙任記者,1939年來到羅馬,在《電影》雜志編輯部工作,同時開始寫作影評,并在羅馬實驗電影中心進行過短期學習。他的電影創作生涯始于1942年。是年,他與羅西里尼合作編寫了劇本《飛行員的歸來》,也是在這一年。他被斯卡萊拉電影公司派到法國,作為卡爾內的助手參加了《夜間來客》 的拍攝。回國后,他于1943年拍攝了紀錄片《波河上的人們》,此片被認為是新現實主義的先聲影片之一。到1950年他共拍攝了十余部短片,其中有《聯合國》(1948)、《甜蜜的謊言》(1949)。他還以編劇的身份參加創作了 《悲慘的追逐》(1948)、《白酋長》 (1952)。
1950年,安東尼奧尼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愛情的故事》,表現了一個內心混亂、在富裕的生活里閑得無聊,但又不肯脫離這種生活的女人,反映了現代都市生活的郁悶,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這一主題屢屢出現在以后的許多影片中,此片是安東尼奧尼由新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標志。接著,他拍攝了《被征服的人》 (1952)、《不戴茶花的女人》 (1953)、《女友們》 (1955),1953年還參加了集錦片 《城市里的愛情》 的創作,導演了其中的一個插曲 《自殺的誘惑》。1958年拍攝的《叫喊》,在主題上可以說是 《愛情的故事》的復沓出現,只不過主人公是一個工人。影片充分利用了波河河谷的雨霧蒙蒙、潮濕陰冷的自然環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映襯了主人公到處流浪時的抑郁憂傷的心境。在表現手法上,導演打破了傳統的敘事結構,將影片重點從敘述故事轉移到揭示主人公的精神狀態。
安東尼奧尼真正受到人們注意是在60年代,他于1960年創作的 《奇遇》使他蜚聲國際影壇。影片的故事非常簡單: 主人公桑德羅的未婚妻安娜在一次游歷中突然失蹤,他便與安娜的女友一同尋找,在尋找過程中兩人發生了性愛關系,但在思想感情上卻無法溝通。安娜究竟下落如何,影片自始至終沒有交待。影片之所以引起轟動,主要還是由于它完全擺脫了傳統電影的結構方式,整部影片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亦無完整的故事。作者創造了新的電影語言,更多是從感覺和直覺出發處理人物和場景,以表現現代人的精神狀態。
接著,他導演了《夜》(1961) 和《蝕》 (1962),它們同《奇遇》一起被稱為現代愛情故事三部曲。同《奇遇》一樣,這兩部影片的故事也非常簡單。《夜》表現了一個意大利作家面臨的思想危機,以及他與妻子婚姻生活的破裂;《蝕》表現了一個靠翻譯為生的羅馬姑娘的令人煩惱的愛情生活,通過她在愛情生活上的心灰意冷、進退維谷的窘境,展示了現代社會中婦女所普遍面臨的情感危機。繼三部曲之后,他創作了 《紅色沙漠》(1964)。影片講述了一個工程師的妻子在一次車禍中受到刺激而失去心理平衡,從此對周圍世界產生了病態的恐懼反應。她的這種精神狀態既與她生活在其中的被現代工業破壞的自然環境有關,同時也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人際關系的冷漠導致的結果。此片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片,由導演對色彩的成功運用,使之成為了電影的有機表現手段,這部影片被一些電影史學家們稱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
1966年,安東尼奧尼在英國拍攝了《放大》,影片通過一個讓人感到莫明其妙的故事,闡發了一系列哲學和心理問題: 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的性質,社會和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的關系等等。《扎布里斯基角》 (1969)是他在美國拍攝的,影片講述了一個大學生參加了一次政治游行,在躲避警察追捕的路上偷去一架飛機,路上遇到一位姑娘,便同他一道飛越加利福尼亞大死谷,當他把飛機送回原地時被警察擊斃,這時,姑娘看見她的雇主的宮殿式的別墅夢幻般地飛向空中……安東尼奧尼通過這樣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美國的印象: 一個充滿夢幻和浪漫色彩的國度,同時也是一個暴力橫行的具有巨大破壞力的國度。1972年,他來到中國拍攝了《中國》,1975年在西班牙、非洲等地拍攝了《職業: 記者》。安東尼奧尼在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著重表現了“人與人之間在思想感情上難以溝通”的思想。在他進入80年代拍攝的影片中,這一思想漸漸演變成一種新的“不可知論”,如在《一個女人的證明》 (1982) 中,他以后的影片將會朝何種方向發展,也是令人難以捉摸的。
安東尼奧尼曾說:“我們的悲劇是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不可交流而使我們彼此隔絕,這個問題的長期存在使我們迷惘,使我們自己無法去解決問題,我不是道德學家,我無意也無可能去解決這些問題。”他的影片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難忘,因為他敏感地捉捕到了現代人的情感,它們不是在進行說教或提供解決辦法,而是給人以啟發。他在電影技巧上的探索精神是為人稱道的。安東尼奧尼被稱為現代派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影片特點可大致概括為: 在劇作中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分析哲學觀念; 運用復雜的、很長的、緩慢移動的攝影,很少依靠特寫鏡頭或其他“電影”技巧; 通過緩慢的速度使觀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長的銀幕時間內逐漸展現出來; 運用簡短的、近乎電報式的對白,并常常被長時間的沉默所打斷; 高度抑制的表演,安東尼奧尼傾向于限制他的演員,使他們保持沉默,迫使他們用最少的外部效果來表現內部沖突和態度; 不大注重電影的傳統的輔助元素 (如音樂或光學效果),而是依賴場面本身,他的許多最出色的場面都是運用優美的長鏡頭來表現的,只用自然音響來加強對白。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柴伐蒂尼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