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遇雨·梁啟超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余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游。
這是作者一八九九年往游美洲時在太平洋上遇雨有感而作的詩。
詩的起句就點題,并表現出一股恢宏的氣勢:天宇之大,一雨能夠綿延亞美二洲。也就是說,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灑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灑在已離之亞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暫時按下。已離之亞洲,則令詩人浮想聯翩,綰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東流”承接。詩人設想那灑在亞洲中華國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滾滾東流。而這又自然而然地聯系起蘇東坡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赤壁懷古》)。但詩人并不茍同于坡仙的懷古傷今,于是轉出新意:“卻余人物淘難盡。”“卻”字關聯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雖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決不會像千古風流人物那樣,瞬息即被歷史之波浪長流所淘盡。于是,詩的最后一句“又挾風雷作遠游”,便表示了自己壯志未泯,此番遠游美洲決不是消極逃遁,而是另有一種風雷大志包藏胸中。風雷是一種自然天象,風雷大作則宇宙震顫。古詩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為之意。此句在這里,出自一個在戊戌變法中遭到慘敗的重要人物之口,似乎更震撼人心。
這首詩由平常的景帶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遙視亞美二洲;身處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來。境界開闊,情懷高遠,有一種奔放熱情溢于字里行間。
上一篇:嘆燕·陳忱
下一篇:臺灣竹枝詞(其十五、廿二)·丘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