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刑名律令·傳統園林和園林建筑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構成傳統園林環境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傳統園林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筑、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照隸屬關系,傳統園林可以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別。
與傳統建筑的發展模式相類似,傳統園林也是在絕少外來影響的條件下,由中國傳統文化培植而生長演進的,因而表現出深厚的歷史與民族特性。
傳統園林中最先出現的類型是皇家園林。據《史記·殷本紀》,商紂王曾“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紂王還曾在這里“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從此成為荒淫無度的代名詞。《詩經·大雅·靈臺》所吟誦的周文王靈囿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從這兩個簡略的記載推測,當時園林中主要建筑物只有臺,臺的形式只是“積土四方而高”(《呂氏春秋·仲夏紀》高誘注)。園中開挖池沼,蓄養野獸、牲畜和魚。這種園林稱苑或囿。另據《周禮》、《孟子》等先秦文獻,兩周時天子與諸侯皆有苑囿,規模可能有制度上的規定。苑囿位于國都之郊,由囿人管理,天子諸侯在苑囿中進行畋獵和游賞。周文王的靈囿允許平民割草采薪獵兔,被認為是仁政的美德。
秦漢的苑囿自有一番統一大帝國的氣派。秦設上林苑,有百余處離宮。西漢在長安西郊延用并擴展秦上林苑,其東至藍田鼎湖宮,西至盩庢長楊宮,北界渭水,南至終南山,“繚以周墻,四百余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神池靈沼,往往而在”(班固《西都賦》)。秦漢苑囿中種植有大量果木。一次“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漢上林苑中也種植有大量名果和異樹,僅果木就有近百個品種,如梨10種,棗7種,栗4種,桃10種,李15種等。“朝臣所上草木名二千余種”。(葛洪《西京雜記》卷一)這時的種植帶有明顯的生產目的:食果用材。漢較秦更多地帶有了觀賞目的,同時也仍放養野獸以供畎獵。漢的上林苑中更“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以觀賞獵奇(《西都賦》)。苑囿中建有規模極大的豪華建筑群,稱為宮或觀。就大范圍講,是苑中建宮;就建筑組群看,宮內又設苑。建筑形式,仍有很多臺;同時,“觀”在文獻中也大量出現,推測是臺榭式建筑,功能以登高觀望和處高以待仙人為主。各建筑間常連以閣道。苑內開鑿池沼。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為訓練水軍與昆明國作戰,在長安城西灃水潏水間開昆明池,面積約10余平方公里。池內偏北建有豫章觀。池之東西立石雕牛郎與織女,賦予大池“似云漢之無涯”的意境。建章宮是上林苑內的朝宮,在其宮殿區之北,開有太液池。池中央建有高達20余丈的漸臺,并堆筑三個島嶼,象征渤海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開創了皇家園林中“ 一池三山”的仙苑主題與布置模式。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的特殊時期。這是一個政治上動蕩不已、戰禍頻繁的時期,又是華夏各族大融合的時期。這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期,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受到挑戰,論道談玄成為時髦的風尚,佛教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文學方面,出現了《水經注》這樣以山水為主題的鴻篇巨著和清新的山水詩和田園詩。繪畫則產生了獨立的山水畫和講究氣韻的繪畫理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造園活動逐漸走出皇家并首先在上層社會普及,并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私家園林在兩漢文獻中尚不多見。西漢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劉武,東漢桓帝時的外戚、大將軍梁冀,西漢武帝時茂陵邑富戶袁廣漢等人建有私園。劉、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袁則富可敵國,這三處私家園林規模均極大,其內容和布置似與秦漢皇家苑囿差別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三園均人工筑山。劉武之山為土筑,并以石建落猿巖、棲龍岫以點景。梁冀亦起土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后漢書 · 梁統傳》)。袁廣漢園“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里”(《西京雜記》卷三)。到魏晉南北朝時,私家園林的記載豐富起來。北方的洛陽,南方的建康、吳郡是私園的集中地帶。從造園選址看,已有了城市宅園和郊野別墅園的區分。其中南朝園主多為中原南渡士人,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們對自然山水一往情深,取得深刻的審美認識并做出準確的描寫。尤其是狀物寫情,把自然山水對人性的陶冶發揮得淋漓盡致,演成時代的審美風尚。他們把自己的認識融入造園活動中,所建別墅山居,代表了這時期造園的最高水平。
私園中的山,已不再以高廣取勝,而代之以模仿自然山林景觀。大司農張倫造景陽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巖復嶺,嵚崟相屬,深蹊洞壑,邐遞連接。……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崢嶸澗道,盤紆復直”(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梁湘東王的湘東苑假山,筑有長200余步的石洞。別墅山居也非常注意選址布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東晉望族謝靈運在會稽的莊園別墅極具典型意義。他所作《山居賦》對此作過出色的描述。私園中均有水,其形態或傍山為池,或緣堤為渠,或依勢為曲溪清泉,創造了多樣化的景觀。園內植物的配置也以觀賞和創造離俗的氣氛為出發點。如西晉石崇金谷園,以柏樹為主要樹種,又在前庭種沙棠,后園植烏椑,林中點綴石榴和梨花。張倫景陽山高林巨樹,懸葛垂蘿,完全是自然山林景致。松柏、竹、梅、菊等被賦予高潔的品格,為士人師友,成為千古不移之論。園林建筑有亭、堂、齋、館、樓、閣、廊、橋等,類型已很齊全。湘東苑中的建筑,有通波閣、臨水齋;芙蓉堂、連理堂、修竹堂;映月亭、明月樓、陽云樓、臨風亭等名目,均有一定的主題。估計為了便于觀賞花木山水風月,園內建筑布局應是采取了靈活自由、因景設點、得體合宜的方式。私家園林景觀布置的日漸精致,為山水園林的日趨小型化打下了基礎。
這時期的皇家園林建設活動,雖然必然要受到時代思潮和審美風尚的影響,但其主要發展方向仍是按秦漢以來的傳統相沿成習。其造景思路基本上仍是仙苑主題,甚至一池三山的具體布置方式也加以沿用。在鄴城,曹魏在城內造銅雀園。后趙在鄴南城之西大起華林園。北齊沿用并改建,稱仙都苑。在洛陽,曹魏因東漢舊苑擴建芳林園為宮北御園。西晉仍其舊,稱華林園。北魏將它規劃于全城中軸線上,居宮城之北,并加改建。南朝皇家園林建于玄武湖南,主體也稱華林園,自東晉至陳,五朝經營未改。較之秦漢苑囿,皇家園林的變化大致表現在4個方面:①限于國力,規模遠較秦漢為小。直接截取大片自然山林為苑囿已不可能。為適應這種情況,造園也不得不首先整建山形水系,集中表現自然山林的某些審美特征。這方面表現出與私家園林相似的趨向。②園中建筑類型豐富,追求華麗奢靡的風格和奇巧的制作。③娛樂與游賞并重。如設以水力推動的魚龍曼延之戲,設買賣街模仿市井貿易。④在御苑中出現了佛寺。
寺觀園林誕生于這個時期。佛教僧侶和道家信徒在尋找遠離城市喧囂的清幽潔凈之地以結廬修持方面頗具一致性。宗教熱情與當時社會對山林美景的欣賞相結合,使山野之地的宗教寺觀帶有明顯的園林情趣。《世說新語·棲逸》記“康僧淵在豫章,去郭數十里立精舍,旁連嶺、帶長川。芳林列于軒庭,清流激于堂宇。”佛教高僧慧遠自襄陽擬赴廣東,路經潯陽,為廬山風景所吸引,遂在廬山久住,影不出山。《高僧傳》記慧遠時所建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令人神往。值得注意的是康僧淵被時人視為棲逸的隱士,慧遠則主張佛儒合明,外來佛教已與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寺觀園林與俗家的山林別墅在形式和意境上也就并無分別。此外,由于北魏以來上層統治階級舍宅為寺的風氣流行,住宅改為佛寺,宅園也就成為寺園,如洛陽沖覺寺園、河間寺園等,與俗家私園也無區別可言。
具有公共游覽性質的風景點的建設也在這個時期萌芽。南朝劉宋的南兗州刺史徐湛之在廣陵城北的高地河池中,建風亭、月觀、吹臺、琴室,廣植花木,召人游覽。一些地方官員利用城垣或近郊高阜建樓閣以登臨遠眺,攬景抒懷。如江寧的景陽樓、鎮江的北固樓、九江的庚樓、武昌的南樓、建康瓦棺閣等,均為一時名樓。
隋唐時期是傳統園林全面發展的時期。強盛的國力,經濟的繁榮為園林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私家園林的建設已大為普及。僅洛陽一地,在貞觀、開元年間私園就逾千家。西安郊區中堡村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三彩水池、假山、八角亭模型,是唐代私園山池院的寫照。一代詩豪白居易在洛陽履道坊經營宅園十余年,著《池上篇》記敘其事。宅園占地17畝,其中房屋占1/3,水面占1/5,竹占1/9,建筑密度與園林配置比例適度。園在宅之北,以水池為主心。池中設三島,中島建亭,并有西平橋、中高橋連系島與池岸。環池有路,常穿竹而行。池西岸有琴亭,北岸有書庫,東岸有粟廩。池中種植紫菱白蓮,園內點綴兩塊太湖石、天竺石,還放養兩只華亭鶴。園中氣氛儒雅而瀟灑。詩人、畫家王維的輞川別業和官居相位的李德裕的平泉莊代表了私人郊野別墅的兩種模式。輞川別業在陜西藍田西南,這里山嶺環抱,溪谷輻湊,故名輞川。別業僅是就天然山水稍事整理,植物配置偏重于按品種大面積分片栽植,并以此設景命名,似經人工又不露痕跡。園中建筑物很少,見于題詠的只有3~4處,點綴于山林崗阜之間。主要廳堂文杏館以文杏木為梁,香茅草為頂,強調質樸野趣。平泉莊在洛陽城南,靠近龍門伊闕。園內以人工雕鑿山形水脈以象天下名山大川。建臺榭百余所,若造仙府。最為李德裕珍視的是莊內栽植的品種非常豐富的名貴花木和收存的天下怪石。平泉莊充溢的是富貴豪華之氣。與后代相比,唐代著名私園范圍仍很廣大。但在唐人詩文中卻頗多對小園池的贊美。這一方面可能反映著唐代一般宅園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人們對小園的欣賞與追求。
皇家園林興作極盛。大內御苑、位于郊野而可長期居住的離宮御苑和為臨時居停而設的行宮御苑已有了明確的劃分,各自有規劃特點。隋東都洛陽西苑,是一座在規劃設計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大內御苑。它位于洛陽西部,北枕邙山周圍200里的平原上。苑以人工開挖的河湖水系為組景骨干。中央是北海,周長10余里。海內筑三仙山,海北有曲折的龍麟渠,沿渠設置十六院,每院為一組建筑群,外環水渠,三面架橋,內植奇花。海南另鑿五湖,湖中積石為山,以渠水勾通五湖與北海。在海山之間,亭殿屈曲環繞。西苑是在平陸地段用人工布置山形水系,在其間設園中之園的布局手法,為后世在園林中設置多樣化的景觀開辟了途徑。
唐代在長安北郊設有規模宏大的禁苑,城內還有大明宮苑和興慶宮苑;近郊有曲江芙蓉苑。長安附近還有麟游九成宮、驪山華清宮等多處離宮別館。禁苑東西27里,南北33里,將漢長安故城包納在內。苑中建宮亭池園24所。南內興慶宮占一坊半之地。北半建宮殿,南半為龍池。池內遍植菱荷,池北堆土山,建沉香亭;亭周栽植極名貴的牡丹花。
風景點和風景區建設在唐代有更大的規模。顏真卿對湖州、柳宗元對永州的景點開發,因詩文而流傳后世;白居易對杭州西湖的開發則給后人留下舉世聞名的優美景區。在城郊建樓置景、觀景仍是很流行的作法,如儀征揚子江樓、安陸白云樓、荊州曲江樓、潮州揭陽樓等。最著名的是以詩畫并行于世的南昌滕王閣、武昌黃鶴樓和岳州岳陽樓。
寺觀園林也得到空前發展。在城市中,因中國佛教的入世特征,寺院對市民開放,寺院園林也刻意以植樹蒔花創造愉悅的入俗氣氛,演化為城市公共游覽場所。在山野,佛教各宗派均占名山建寺。道家也采用類似的作法。建有巨剎道場的名山,如四川峨嵋、山西五臺、浙江普陀、安徽九華,均成為風景名勝區。其核心則為寺觀建筑群。它們在利用地形、美化環境、創造氣氛方面,有高超的獨到經驗。
自兩宋到清初的700余年間,中國傳統園林基本沿著上述軌道持續地演進發展直至成熟。其間給園林發展予巨大影響的,有建筑、園藝、繪畫與文學。
宋代是中國木構建筑全面成熟的時期。其外觀秀麗典雅,形式豐富多樣;平面布局、立面構圖和空間組合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建筑在園林中的適應性,使園主可以隨心所欲地按園林意境要求去設置建筑,甚至創造出新的建筑類型。而中國傳統建筑自身的特點,也使它很容易與自然環境有機地契合。
宋代以后,對植物的栽培馴化技術有很大進步,成長為一門專門技藝,出現了從事這項工作的專門人才以及記錄花木的專書。人工物種不斷出現,國色天香的牡丹在唐代還價值十戶中人賦,至宋代則已培育出上百個品種。遠方的奇花異草號為難養,這時也在洛陽培植成功。人們對植物的欣賞也更為細致入微,開始強調草木的個性與造型美,盆景藝術也因此產生。園藝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園林景觀。
繪畫藝術在宋代受到特殊的重視,其藝術創作的途徑和手段與山水園林藝術創造是相通的。兩者都需要把藝術的對象提煉、集中、概括、典型化之后,再將它們于咫尺間表達出來。山水畫啟發著造園家的意匠,有些造園家本身也是畫家,或有很高繪畫修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園林中的山水不再是自然界具體山水的模擬與重復,它是經過藝術家高度概括、凝煉,融入了主觀情感、表達著某種意境的藝術環境。這種認識貫穿在唐宋以來的園林創作活動中,成為山水園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和品評標準。
宋、明的文學創作也同樣給園林藝術予巨大影響。一方面,山水詩文、游記、園記從文學的角度開拓了園林美的視野;另一方面,詩文創作同樣講求意境,與繪畫藝術、園林藝術表現為較高層次的共通。所以詩情常用來喻畫,畫意常用來評詩,而詩情畫意正是傳統園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宋代以來,疊石的應用要大大超過前朝。宋代興建艮岳,積時六載,造成歷史上罕見的宏大石山。其石從各地運來,以太湖石和靈璧石為主。艮岳的太湖石體量大,形態美。它們立于石山上,主要不是為了加大山的體量,而是增添景觀。宋徽宗為巨石賜名,雕刻填金,并加以記錄,編為石譜。此后不久,金人攻入汴梁。亡宋以后,將太湖石輦運中都大寧宮(今北京北海公園瓊島),可見太湖石在當時也彌足珍貴。疊石之風,自宋而盛。小型化的庭園內多疊石山,有的并置峰石組景。對于奇石的尋求,也成為文人的一種雅好。
南宋以來,私園最盛處在湖州、蘇州、杭州、揚州。明代南京、太倉也有大量興建。它們集中地表現了傳統園林的四大特色,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與自然美的統一;詩畫的情趣;意境的涵蘊。其中優秀作品遺存至今的,還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圖344)、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等。
中國傳統園林建設活動的最后一個高潮是康熙晚年至乾隆時期的皇家離宮御苑的建設。其最輝煌的成就,是北京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暢春園、圓明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這些御苑全都擁有廣大的面積和富于變化的地形(僅圓明園為平陸造園)。園內均選平坦之地集中安排宮殿區。全園劃分為若干大的景區,在景區內按不同意境安排景點,各景點成為彼此既有聯系、又被分割的相對獨立的園中之園。這種布局特點與隋代洛陽西苑一脈相承。這些園中園的造景意匠,常模仿自江南私園和風景名勝,表現了對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清高境界的企慕。但同時,對皇家氣派的追求仍是御苑的主題。其手法首先是突出開闊遼遠的空間感。其次,加大建筑體量,講求建筑形式美,置建筑為園林構圖中心,以表現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建筑群的布局也往往相當規整,給園林景觀帶來一定的損失(圖345)。類以外,還有軍事建筑、商業建筑,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 000余年歷史,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大石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7),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類似結構在西方出現要到700年以后。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表現在構造方面,核心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采取了框架構造體制;并由此產生了建筑外觀上獨特的風貌。表現在施工設計上,是很早就采用了模數制的設計手法,促成了建筑物的標準化和快速便捷的施工。
如果把中國傳統建筑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來考察,對它的特征的表述則眾說紛紜,還沒有形成學術界公認的確定之論。大體上似可概括為如下5個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學理論。建筑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筑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筑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
③傳統建筑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筑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筑形式的標準化通用化,使同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筑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很少產生宗教狂熱,專門為神建造的建筑極少出現。中國宗教的入世特征表現為宗教建筑的“人本主義”傾向。
④標準化的建筑個體要通過建筑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筑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筑藝術的精髓。它引導人們對建筑群做動態的觀察體驗,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
⑤以象征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筑中表現政治制度;以至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筑,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征符號。
從20世紀初起,中國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相繼發生重大變化。隨著其他建筑體系的作品越來越多地移植,新的建筑材料也逐漸顯現出取代傳統材料的趨勢。中國建筑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根本變革。但同時,對中國傳統建筑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和所取得的科學成果的研究卻方興未艾,并引起日益廣泛的注意。
上一篇:傳統文化·衣冠服飾·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的博采兼收
下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傳統居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