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杜臆》新詩鑒賞
杜詩注本,十卷,明末王嗣奭撰。嗣奭(1565~1648)字右仲,號于越,鄞縣(浙江寧波)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曾為宣平縣教諭,后為宿遷縣知縣、涪州知州等官,因得罪上級,解職回鄉,清兵破杭州后,絕食而死。
元、明兩代杜詩研究注釋成績不大,處于低潮。明末清初由于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之尖銳,飽經動亂的士大夫和人民又一次從杜詩里得到同情和慰藉,杜詩研究再次形成一個高潮。《杜臆》正是這個高潮的產物。此書為明代研究注釋杜詩中最有真知灼見的著作之一。王氏寫定此書,正值清軍進入山海關和江南抗清斗爭開始發動的甲申、乙酉兩年,經過一翻“天崩地裂”后,他對杜詩有了新的認識,發表了不少前所未發的創見,并在書中寄亡國之痛。
此書以明代流行二十卷的《集千家注杜工部集》為底本,逐首寫出自己“以意逆志”的“臆見”。主要闡釋每首詩的內容主題,間亦涉及章法、句法。如評《哀江頭》,他擺脫了傳統的“為尊者諱”作風,指出“公追溯祿山亂自貴妃,故此詩直述其寵幸之盛、宴游之娛,而終以‘血污游魂’,所以深刺之也”。有些見解,頗發人所不能發,評“二吏三別”時說:“此五首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也不能作,公以事至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淚。”此書對仇兆鏊影響很大,他在《杜詩詳注》中大量采用《杜臆》的評注。
此書有稿本傳世,1962年中華書局將稿本影印出版,《杜詩詳注》所能引《杜臆》的文字與稿本上的文字互有出入,仇氏依據可能為另一稿本。香港曹樹銘據仇注所引王文與《杜臆》相對勘,著有《杜臆增校》。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徐氏別稿》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全宋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