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衣冠服飾·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的博采兼收
魏晉至唐代是中國服飾發展的變異豐富階段。
魏晉時期的服飾,由于受宗教觀念、玄學思想、各民族間文化交融三方面的沖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形制在承秦漢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變異出新的時代風貌。對此,晉代葛洪在《抱樸子·譏惑》篇有段生動的記述:“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袂財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忽高忽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
這一時期雖戰亂頻仍,但動蕩中的紡織業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織錦業除傳統的中原、齊魯地區外,在四川及江南等地迅速發展。絲、麻、毛紡織品種較漢代更加繁多。棉紡織品也從新疆、華南等地繼續輸至中原,被稱為“白疊布”,并視作珍品用于服飾。
魏晉時期,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禮儀之服,一般均承襲秦漢遺制,但士大夫的日常服裝則有巨大變化。當時文人士大夫悲觀頹廢,以至放浪形骸、縱欲享受成為生活時尚。同時,佛教、道教觀念沖擊傳統的思想文化體系,名教、禮法逐漸解體。崇尚天性自然的思潮蔓延,文人名士蔑視禮法,自由曠達,超凡脫俗之風,改變了社會的文化習尚,對服飾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衣式寬博為其主要表現。《晉書·五行志》載:“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臺成俗。”當時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服飾習尚。這種裝束風格,尤以傲俗自放的文人名士穿著為多,以至發展為寬衣袒裸,以尋求抒泄。這一時期的寬褒衫衣,分單、夾兩類,多為對襟衣式,且兩襟連帶,可束系于胸下。袖端棄除秦漢時漸收斂的袖口裝飾“袪”,使袖端不受袪的束約,呈寬博長大之形。質料有縠紗、絹布等多種,其色彩多以素雅的白色為尚。此外長袍、襦裙及褲裝,也為男子較普遍的服飾。
男子的首服及足裝,在承秦漢巾冠及鞋履形制的基礎上,也有變化發展。帢為魏時創制的便帽,以仿古代皮弁之遺風。因資財匱乏,以布帛代之,并以戴不同顏色的帢區別貴賤等級,多以白帢為貴。晉代除官僚名 上所習尚的巾飾、小冠外,還流行漆紗籠冠。籠冠形制源于漢代的武冠,但比武冠略高,用絲紗制成,上涂漆,使之括挺。冠兩側下垂雙耳,罩戴于巾幘之上。以武官、侍臣、女官服用為多。魏晉時期,穿著木屐已很廣泛,男女通用。《晉書·五行志》載:“初作屐者,婦人頭圓,男子頭方,圓者順之義,所以別男女也。至太康初,婦人屐乃頭方,與男無別。”這一時期,北方民族的足靴在中原地區不斷流行,不同質料、不同款式的靴,逐漸成為非正式場合穿著的足裝,被漢民族所接受。
魏晉婦女的服飾,秦漢傳統的衫、襦、襖、裙、深衣等,仍作為一般的常服。衣式除交領外,對襟漸多,領袖多飾以緣邊。衫、襦的形制,廣袖褒衣與窄袖緊身互見。裙裝為主要的下體服飾,裙長多覆足,裙式除間色裙、羊腸裙外,貴族婦女及宮妃多著絳紗復裙、丹碧文羅裙、紫碧紗紋雙裙、紅石榴裙及金縷織制的長裙等。此外,衣裙之上腰飾短圍裳,帛帶束系的裝束,也較為流行。晉代以后,還流行帔飾,其形如寬長巾,披于頸肩部位,交垂于領前胸下,以作裝飾。
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也受褒衣博帶、廣袖翩翩習尚的影響,并效仿成俗。其中“雜裾襳髾”衣式最具特色。這種服飾的下裾圍裁成數個三角形,尖角向 下,似如燕尾下垂,層層相疊,稱為“垂髾”。圍裳中加綴多條飄帶,稱為“襳”。行走之間,襳髾隨風飄擺,有飄逸如仙之感,故有“華帶 飛髾”的贊譽。多為貴族婦女的時尚之服(圖391)。另一方面,晉代婦女服飾受北方民族裝束的影響,部分衣式習尚窄袖、束腰、緊身,而裙裝卻依然寬博,呈上儉下豐之勢,這種風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時更為盛行,成為一時特色。
由于受皇室貴族驕淫放縱風氣的影響,這 一時期上層婦女的服飾,多追求浮華靡麗之奢。此風染至民間,使尚麗成俗。《洛神賦》中描述當時婦女裝束:“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可見其服飾之繁麗多姿。
受其時尚所染,婦女的發式,編結挽梳更為精細。髻式也較漢代為多,其中靈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靈蛇髻源于漢魏,據傳受蛇盤繞、曲扭之狀的啟發,而效仿梳挽成髻,故取名為靈蛇髻。靈蛇髻的髻式可隨意變化,能衍生出多種形狀,具有玲瓏、雅美的特色,魏晉時期頗為流行。晉代以高髻為尚,但梳編高聳的髻式,受到發量的限制,如采用盤疊、結鬟等方式仍不夠時,須摻合假發或用假發制成的假髻代之。這種以假發替飾的方法,先秦時就已出現,當時假發曰“髢”,假發髻曰“副”,經秦漢發展,這一習尚至晉代已較為普遍,成為實現高髻發式的主要手段。高髻發式具有夸張的美感效果,加之在髻上配以插花、珠玉、步搖簪釵等飾物,與粉黛面妝映襯,更顯貴美靡麗,為晉代上層婦女的典型發式。
魏晉以后的南北朝時期,中國廣大地區爭戰頻仍,南北分裂,社會空前動蕩。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由于民族互相錯居,觸遇一地,使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以及文字語言漸趨于融合。同時,南方地區由于中原大批漢民的遷入,帶入了先進的紡織等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及服飾的發展,漢民族南北文化禮俗也逐漸統一。
北朝的服飾,由于北方游牧及半游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面漢族服飾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裝的很多形式,出現變異,胡裝被全社會所接受,并大范圍地普及;另一方面漢族的服制禮儀亦被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所采用。這一時期,各民族服飾在其自身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改進,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北朝的胡裝,以上穿窄袖短衣,下著長褲,足著長靿靴,腰束革帶為其基本形制特征。革帶中以蹀躞帶最具特色,蹀躞帶上一般都垂佩弓劍、算囊、帉帨、刀礪、火石袋等物為飾,同時也便于生活中實用。束蹀躞帶的胡裝習俗,至唐代仍較為普遍,并以此為尚。
北方各少數民族,素以游牧、獵獸為生,加之爭戰的需要等原因,服裝以便于活動的窄短形制為主。褲褶便是其中最具典型特點的一種服裝形式。漢末及魏晉時期,褲褶已傳入中原地區,至南北朝時期得以廣泛流行,成為當時最為普遍的服飾。
褲褶,亦稱袴褶。實為一種上衣下褲的服裝形式。褶為衣長不過膝,窄袖,對襟或左衽的緊身短袍衣,腰身以革帶束之。褲為較緊窄的雙筒外服褲裝。著褲褶行動便捷,初為軍旅之服,后傳入民間,成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理想常服。褲褶的質料有錦緞、綾羅、麻布、獸皮等,一般根據季節及穿著的尊卑等級而有別。褲褶可單獨穿著,也可外罩襠配套穿用。 褲褶形制窄短,用于禮服,則有悖于漢制禮儀。故傳至漢域,褶漸為廣袖,褲形亦變寬松取大口狀。但形制過于寬博,軍陣騎乘及朝召不便。為合禮儀、取靈便兩者兼得,又出現了一種急裝的褲褶形式。其式為:用布帛絲帶截為三尺一段,用其在兩褲筒的膝下緊緊系縛,以防松散,也便于行動,縛褲制褲褶服在南北朝時期廣為應用、流行(圖392)。
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受漢族文化禮俗的影響,衣式冠履漸從漢制,以取其威儀。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其中規定漢制冕服為禮儀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漢制衣冠,并依尊卑等級衣錦有別。同時頒令約禁胡裝,官臣士庶一律皆從。北魏棄胡從漢的衣制改革,史稱“孝文改制”。這一時期的袍服,其形制基本與漢代無異,北周時袍下加襕以作裝飾,后周時創定品色衣制,其袍色用五色及紅、紫、綠等,領、裾、袖以雜色緣邊,與公服兼用。此衣式為隋唐時期的品色服之先制。
南朝地區,因仍為漢族所控制,其服飾沿襲魏晉傳統,褒衣博帶之尚依舊。只是當時爭戰不斷,朝代更替頻繁,加之南北朝之間文化互相滲透、影響,以致冠衣服履常有變制、屢有改易成為當時社會的顯著特點。
南北朝時期的軍戎服裝,受北方民族服飾的影響,以便于騎乘爭戰的窄袖短衣,緊褲長靴為主。武士胄甲也有新的提高,更符合實戰的需要。繼魏晉的筩袖鎧后,襠鎧、明光鎧等新型甲衣普遍裝備于軍旅。襠鎧是在筩襠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釋名·釋衣服》載:“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這種衣式無領、無袖,初由前后兩片組成,前遮胸,后擋背,用織帶、革帶在兩背部將其袢扣聯接,后演化為背心的形式。漢代初期多為婦女的內衣,魏晉以后開始作為外服,其長度一般至臀 下,腰部用帶束系,用布葛、絲帛等織物制作。有單夾之分,冬季納入絲棉絮,以保暖御寒,作為士庶之服,男女皆可穿用。裲襠作為軍戎服裝,多采用鐵質金屬及皮革制作,裲襠鎧的甲片也多以鱗紋為主。明光鎧為胸背部位各裝附兩塊圓形護鏡的甲衣。圓護多用磨制光亮的銅鐵金屬制作,故名之。裲襠鎧、明光鎧發展到南北朝時,成為軍戎的主要裝備,廣為應用。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重新統一,社會安定,百業旺達,與外域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社會經濟文化呈鼎盛之勢。與此相適,這 一時期的紡織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繅絲技術有所改進,由原來簡單的繅絲框,發展為比較完善的手搖繅絲車。絲麻生產幾乎遍及全中國,著名產地及品種有劍南、河北的綾羅,江南的紗,彭越二州的緞,宋、亳 二州的絹,常州的紬,潤州的綾,益州的錦等。唐代絲織品紋樣壯麗秀美,色彩明艷,有獨特的盛唐風格。當時已流行的印染技術有夾纈、臈纈、絞纈、拓印、堿印等,另外媒染劑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了印染技術的提高。
隋朝歷史短暫,服飾沒有形成明顯特色,但服制在考證古今衣冠及禮儀的基礎上進行了統一頒定,使朝儀典慶服制有序。天子以赭黃綾袍為聽朝之服,至此,黃色始為帝王所尚。然而隋代服黃尚無嚴格約限,一般臣官士庶仍可服用。另外,根據服裝顏色來確定官品等級的品色服也始創于隋朝。根據服制,以紫、緋、綠三色劃九品之別。職官五品以上服紫袍,六品以下服緋袍、綠袍。品色服后經唐朝完備,成為中國古代官服的一個基本定制。
唐代服飾制度在隋舊制的基礎上重新頒行,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制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皇帝的常服承隋制著赤黃色,黃色此時成為至尊之色,為皇帝所專用。服黃有禁自唐代始。品色服制度隋代實施的時間很短,唐代經更修而成定制,一般以紫、緋、綠、青四色別尊卑等級。唐高宗上元元年(674)規定官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色,五品服淺緋色,六品服深綠色,七品服淺綠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淺青色。武則天朝政時,特制繡袍頒賜文武官員,在繡袍的襟、背兩處繡飾神禽瑞獸紋樣,紋樣根據文武有別、品級不同而各異。這種以禽獸紋樣區別文武及品級的形式為唐代官服制度的又一特色。褲褶服發展至隋唐已為官定服制,其式除改右衽外,其余大體和前制無異,職官亦按品級服色有別。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裝以袍衫為主,其結構形式在承秦漢、魏晉時期袍服的基礎上,又參揉了胡裝風格,其款式特點為圓領、窄袖,領、袖、裾等部位不設緣邊裝飾,袍長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帶。袍衫在唐代穿著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著,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袍衫。唐代,袍衫還有襕袍、襕衫及缺胯袍、缺胯衫等式。袍和衫的區別在于袍有襯里,衫無襯里。加襕袍衫是在其下擺處加一很寬的橫襕裝飾,以取既尊古制(上衣 下裳),又從時尚的效果。加襕袍衫除職官穿著外,多為士人的上服。缺胯袍衫是在其腋下(擺縫處)開衩,以便于行動。一般為士人、庶民、雜役等服用。因此式方便行軍騎射,故又成為戎服之一。
胡裝在中原地區融衍,自戰國始至唐代達到極盛,盛行胡裝的原因同唐代社會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關,同中原與西域、波斯、印度等地的密切交往有關,也同前幾代胡俗文化的沉淀有關。從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畫中,到處可見身著胡服的人物形象,其衣冠外貌為:頭戴胡帽或烏紗軟巾,身穿瘦袖緊身胡衣,衣長及膝,翻領左衽,腰間系革帶,下著豎條小口褲,足蹬靴。由于胡裝穿著舒適、便利,所以成為當時官庶上下廣為流行的服飾。不僅男子喜穿,而且女子也以此為尚。
唐代男子普遍穿著的服裝除袍衫、胡裝外,還有半臂。半臂是一種半袖上衣,原為隋代內官服裝,后四方效仿,唐代流行于民間。其形式為合領、對襟、半袖,衣長至膝,常春秋服用。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幞頭巾帽應用最廣泛,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幞頭是一種經過裁制的四腳巾帛,前兩角綴兩個大帶,后兩腳綴兩個小帶,戴時將前面兩腳包過前額繞至腦后結系大帶下垂之,另外二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收系于腦頂發髻前。隋時有人提出幞頭質地過軟,裹在頭上有礙儀容,后朝廷準許在幞頭內、發髻之上戴扣一個稱做“巾”的固定物,把幞頭襯托起來,使其外型挺括。幞頭隨巾帛的變化可包裹出多種式樣,如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英王踣樣等。下垂的兩軟腳亦有不同形制,有的垂至頸,有的長過肩,中唐以后還出現兩腳橫于腦后的硬腳幞頭。唐代幞頭極為盛行,不論帝王臣官,還是士庶百姓皆可戴用。除幞頭外,男子首服還有紗帽、胡帽等。
唐代疆固物豐,世風開放,婦女裝束呈現出紛繁瑰美、求奇追麗的風貌。這一時期的衣式以襦裙服為代表(圖393),襦裙服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圍披帛,配半臂,足蹬高頭云履,頭戴花髻。衫襦以紅、紫色最為流行,上面多加繡飾。衫襦中有種袒胸衫襦,其式為低袒領,不開襟,里面不穿內衣,裸露胸肌,唐詩中“粉胸半掩凝晴雪”,“慢束羅裙半露胸”,均是對這種衣式的描寫。袒胸衫襦初為宮女及宮廷歌舞伎穿著,后成為上層貴婦及仕士的時尚服飾。另外在貴族婦女中還流行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衫衣,用薄細絲紗制作,里面僅以抹胸掩乳,輕薄透體,與膚無異,同為袒裸(圖394)。袒胸衫襦的出現體現了外域文化的影響及唐代世風的寬縱,也說明了唐人對豐腴人體美的追求。
半臂及披帛也是襦裙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半臂男女都服用,不過女子最流行。其式為緊身、半袖、領口寬散,呈露胸狀,衣身較短,胸前結帶。披帛是披圍在肩背上的帛巾,多用錦或紗羅制作,上有紋飾,分長短兩種,短者多披于肩背,形似披風,長者多掠肩繞臂,垂曳于下,行走時隨身飄動,頗具風姿。
唐代裙裝以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長曳地為主要特征。質料以絲織品為主,制作以多幅拼縫為多,并在裙上制褶裥裝飾,褶裥多者,有“百褶裙”之稱。多幅裁制的裙裝分單色和間色兩種,單色以紅色為尚,在年輕女子中流行的石榴裙即為此式。間色是兩種以 上顏色的織物相間拼接制作的,尤以紅綠、紅黃搭配的最多,色彩濃艷,對比強烈。在各式裙服中,花籠裙和百鳥裙在貴族婦女中最為盛行。花籠裙為一種套罩在其他裙外的短筒裙式,用輕細薄透的單絲羅制作,上用細如絲發的金絲線及彩線繡飾各種花鳥圖案,紋飾精美豪華。百鳥裙據傳為安樂公 主所創,是由眾多珍禽異鳥的羽毛捻成線,再與絲一起織成的裙服。其裙色不但艷美華麗,而且色中隱色,故旁看、正視,日下,影中色彩各異,變化莫測。
唐代婦女除以襦裙服為主要衣式外,還以穿胡服及男裝為時尚。唐男子的胡服,實為漢胡合制,以胡為主。女子則一般不參揉改易,取其原式(圖395)。其特征為:戴尖錐形渾脫花帽、穿翻領小袖袍,領袖間用錦繡緣飾,鈿鏤帶,條紋毛織物小口袴,軟錦透空靴。唐代西域文化傳入中原,胡舞極盛,如渾脫舞、柘枝舞、胡騰舞、胡旋舞等皆為當時著名的胡舞,其舞服形采各異,仕女競相模仿。女著男裝與胡服同時流行,衣式與男裝無異。女子俏美的姿容在英武的幞頭、衫袍、革帶、長靴的映襯下,別有風韻。唐代婦女穿胡服及男裝,初流行于貴族婦女及宮女中,后逐漸染至民間。這種風氣的形成同婦女追求英武、豐健之美及全社會尚武有直接關系。
唐代婦女的妝梳與其紛繁的衣式同奢并麗。典型的發式有花髻、高髻、雙鬟望仙髻、倭墮髻、螺髻、寶髻、驚鵠髻、拋家髻等。上層婦女髻上多插金銀玉翠的簪釵及梳篦等飾物,民間更有髻上插鮮花的習俗。唐代婦女注重面部修飾,喜愛濃妝艷抹,其主要的畫妝方法包括涂脂抹粉、畫眉、點痣、點唇、飾花鈿、染頰、妝靨、斜紅妝等(圖396)。
上一篇:傳統文化·古典戲曲·京劇
下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傳統園林和園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