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三樂
【出典】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見榮啟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所以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唯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現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
【釋義】 三樂,三件值得高興的事。春秋時的隱士榮啟期、戰國時的孟子都有“三樂”的說法。后世詩詞作者常用以表現歡樂自足的情懷。
【例句】 ①燒香試問紫姑神,一歲四并三樂、幾多人。(洪適《南歌子·示裴弟》1385)這里用“三樂”典表現自己歡樂自足的情懷。②已是三堪樂,更是百無憂。(吳潛《水調歌頭·和梅翁韻預賦山中樂,己未中秋澣書于老香堂》2769)這里用“三堪樂”表示自己心情舒暢。
上一篇:典故《三三律琯聲余亥》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三五少年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