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死重泰山
典源出處 漢·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釋義用法 司馬遷因李陵一案被牽連受腐刑,他在給任少卿的信中說明自己為什么受此恥辱而不求死,因為死有輕重之分,他要完成 《史記》一書,使自己的死重于泰山。后以此典指人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而以“鴻毛”表示把生死看得很輕。
用典形式
【鴻毛】 唐·李商隱:“酬恩撫身世,未覺勝鴻毛。”清 ·秋瑾:“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太山重】 宋·蘇軾:“此生太山重,忽作鴻毛遺。”
【重泰山】 明 ·于謙:“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泰山輕】 宋·辛棄疾:“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
【輕鴻毛】 唐·李白:“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死重泰山】 宋·張元干:“死重泰山古所難,杞鬼竊柄猶偷安。”
【鴻毛泰山】 宋·蘇軾:“況此百株石,鴻毛與泰山。”宋·文天祥:“一死鴻毛或泰山,之輕之重安所處。”
【鴻毛輕一死】 宋·劉筠:“鴻毛輕一死,只待報私仇。”
上一篇:詩詞典故《死灰復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沙丘鮑魚》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