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以事傳人》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作詩所以傳人,非傳其人,傳其事也。但記述事情,須尋得雄壯而不寒酸,方見其人身分之大,志氣之高……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第一聯倒寫盛時,第三聯一句寫其舊功,一句寫其壯志,明雖述事,而其人則因此傳矣。(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漢江上,日暮欲何之。
【解析】
劉長卿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詩人。肅宗至德年間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縣尉。乾元元年(759年),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 (今廣東電白縣東)尉。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以后,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大約于大歷十一年(776年)秋,因性格剛強,得罪郭子儀之婿鄂岳觀察使吳仲儒,被誣為貪贓“二十萬貫”,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他的這首《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大約寫于第一次遭貶之后,第二次遭貶之前。“中丞”,官名,唐制所以佐御史大夫。至于李中丞的生平事跡,不詳,只能從詩中略知他是一位有功于國而被罷歸的將軍。“漢陽”,今湖北漢陽縣。“別業”,即別墅。這首詩的內容就是寫作者送別這位被罷歸的李將軍回漢陽別墅。
詩的首句“流落征南將”,即點明李中丞目前的境況。這位昔日的征南將軍,如今流落他鄉,窮困潦倒。次句 “曾驅十萬師”,緊接上句的“征南將”,以倒敘筆法寫其盛時:將軍曾統率著10萬大軍,南征北戰。其地位之尊、氣概之豪、軍威之盛,自然可以想見。這一聯,作者以感慨筆調抒發其惋惜之情。
頷聯出句“罷歸無舊業”,就寫題中“歸漢陽別業”之意。這位將軍被罷官歸家,家中卻無田地財產,可見其昔日的廉潔,也可想見罷歸故里后生活的清貧。頷聯對句“老去戀明時”,承首句“征南將”之意,寫這位將軍年少從戎,戰功卓著,不幸遭受貶黜,想到如今老去無成,不由懷念起昔日圣明治平之時。如果還生活在圣明時代,自己也許不會被罷歸。
頸聯“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回應首聯對句“曾驅十萬師”,具體寫出老將的忠勇。他曾獨立邊疆,威風凜凜,勇猛制敵,使得幽、并、涼三州地區得以寧靜; 他重義輕生,視死如歸,忠心為國。
尾聯“茫茫漢江上,日暮欲何之”,呼應首句“流落”,寫出老將眼前處境的悲涼。這么一位忠勇可嘉的將軍,不幸被罷歸,面對日暮時辰的茫茫漢江,自己將流落到什么地方去呢?似乎找不到容身之處。“欲何之”,這是何等深沉的感嘆。作者為老將晚年遭遇的不幸,灑下無數同情之淚!“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仕途的坎坷,遭貶的冤屈,將他自己的命運與老將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全首詩作者都貫串著今昔的對比。首聯與頸聯寫昔,頷聯與尾聯寫今。甚至在一句中,還有今昔對照,首句的“流落”是寫今,“征南將”是寫昔;第四句“老去”說的是今,而“戀明時”說的是昔。穿插交錯,形成今昔的鮮明對比。作者極力稱贊老將昔日的忠勇為國,正是為了痛惜他今日的老去流落,從而使人們更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這首詩中的老將之所以寫得感人,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作者抓住這位將軍幾件動人的事跡。正如劉公坡說的:“作詩所以傳人,非傳其人,傳其事也。”人因事傳。如果只籠統說這位征南將軍如何忠勇為國,那是不能感人的。作者正是通過寫老將“曾驅十萬師”以見其人之威武、“身分之大”;寫老將“獨立三邊靜”,以見其人戰功之卓著,寫老將“輕生一劍知”,以見其人 “志氣之高”、忠心為國,寫老將 “罷歸無舊業”,以見其人廉潔為公;并通過寫老將罷官歸家、老去流落,以見統治者之刻薄寡恩。
不只是詩“以事傳人”,傳記文學更是以事傳人著稱。我們只要讀一讀《史記·李將軍列傳》,我們就會被李廣那些光彩照人的事跡所深深感動。在這篇傳記中,司馬遷著力描寫李廣善射與仁愛的兩種特征。他勇敢善射,令匈奴膽寒,數年不敢進犯右北平。他待人仁愛,得到廣大士卒的擁戴,“士以此愛樂為用”,“咸樂為之死”。李廣自結發與匈奴大小70余戰,戰功卓著,但一直沒封侯,最后因行軍失道、誤期,大將軍衛青要對他問罪,他悲憤自殺。當消息傳開,“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司馬遷正是通過生動、精彩的事跡,將李廣塑造成一位才氣無雙的典型形象,也正是這些感人肺腑的生動事跡,使李廣的英名流芳千古、彪炳史冊,成為后代詩人歌頌的對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 《燕歌行》)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摹寫精工》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不廢議論,不棄藻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