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末用借結(jié)》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飛鳴念群,一詩之骨。片影重云,失群之所以結(jié)念也。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結(jié)法。(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浦起龍語)
【詩例】
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解析】
《孤雁》是一首別開生面的詠物詩,寫于大歷初居夔州之時。這時杜甫的生活雖暫時安定,但畢竟是客居他鄉(xiāng),親朋故舊皆不在身旁,其漂泊孤獨之感是不難想象的。詩中的孤雁形象正是作者主體人格的化身,寄托著他對親朋故舊的無限思念渴盼之情。起句突兀,毫不含蓄宛曲,直接道出所詠之物。這只失群的孤雁為了追尋同伴,不飲水也不啄食,只是一個勁地飛翔,一個勁地哀鳴、追求、尋覓,在思念呼喚她的同伴,這該是何等熾烈執(zhí)著的情感,為了尋伴呼伴竟達(dá)到了不吃不喝的程度。首聯(lián)集中寫孤雁形象,仿佛是個特寫鏡頭,次聯(lián)則將孤雁推遠(yuǎn),境界豁然開闊,那高飛天際的孤雁只是一片影,在萬重云彩中離開了雁群,失去了往昔那些相依為命的伙伴們,又有誰來憐憫愛惜她呢?在浩瀚無窮的天空中,在密密層層的云下,這只孤雁不就顯得更加孤獨凄清嗎?三聯(lián)仿佛又是特寫鏡頭,再一次將焦點集中到孤雁身上。她被痛苦所煎熬,哪怕是有一線希望她也要不停地飛翔、追尋。她望到天的盡頭,總好像是那些失去的雁群的身影就在遠(yuǎn)處晃動,她在哀鳴呼喚,仿佛伴侶的鳴叫呼喚之聲也時時響在耳際。所以她不停地飛翔,不停地哀鳴呼喚。兩句詩情真意切,哀痛欲絕。浦起龍評這兩句詩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讀詩至此,當(dāng)我們想到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的詩句時就深刻地感悟到作者寄寓在孤雁身上的思想感情。杜甫漂泊在西南時期,十分思念自己的兄弟親朋。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詩人遠(yuǎn)離故鄉(xiāng),親朋離散,天各一方,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渴望骨肉團聚,朋友重逢。可見詩人是托孤雁之形象而抒發(fā)懷念兄弟親朋之深情。詩至此,將孤雁的形象心態(tài)已渲染盡至,難以為繼,故尾聯(lián)一轉(zhuǎn),用他物來陪襯烘托孤雁。那些野鴉成群結(jié)隊,安然快樂,完全沒有痛苦與悲哀,當(dāng)然無法理解孤雁念群的迫切、焦急心情。它們在鳴噪不休,紛紛攘攘,好不快樂。很明顯,這里的野鴉形象是一些得過且過滿足現(xiàn)狀而無高雅情趣的凡夫俗子的象征。孤雁面對野鴉無法求其和鳴,作者面對那些庸俗無聊之輩也無法求其理解自己的心志。也正因如此,孤雁才顯得更加孤獨和憂傷。野鴉形象的陪襯作用不就更明顯了嗎?這便是浦起龍所說的 “末用借結(jié)法”。
所謂的末用借結(jié)法即在詩之末尾處不言正題而借用他物來結(jié)尾,主要應(yīng)用在詠物詩上。其作法是詩之正文詠主體物,在末尾處不言所詠之主體物件而借用他物來陪襯烘托主體物,在襯托或?qū)Ρ戎惺顾佒锏男蜗蟾吁r明生動。這種表現(xiàn)手法也有一定的普適性,宋代詩人潘閬的《落葉》詩所用的也是這一手法。全詩是這樣的:“片片落復(fù)落,園林漸向空。幾番經(jīng)夜雨,一半是秋風(fēng)。靜擁莎階下,閑埋蘚徑中。谷松與巖檜,寧共此時同?”詩的前六句正面描寫落葉在秋風(fēng)秋雨的吹拂洗滌下蕭然墜落,擁階堆徑,投向閑適富貴之所的樣態(tài)。這無疑是沒有操守隨俗同庸的凡庸之輩的象征。最后兩句用耐寒不凋的松柏作對比反襯,意思是說:那些山谷中的松樹與巖石上的檜樹(也稱圓柏,此處泛指柏樹)和這些落葉難道不也是處在同一時空嗎?但她們卻傲然挺立于風(fēng)雨之中,那“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氣概不正是那些有浩然之氣而保持節(jié)操的志士仁人的象征嗎?松柏的出現(xiàn)使落葉的形象更加令人討厭鄙夷。前六句皆詠正題落葉,結(jié)尾處借用松柏之高潔來陪襯烘托落葉的形象,可見也是典型的末用借結(jié)法。當(dāng)然,這首《落葉》詩與《孤雁》詩在對此法的具體運用上也有區(qū)別。《孤雁》詩正題是正面形象,末尾所借野鴉是反面形象;《落葉》詩正題是反面形象,末尾借用的松柏是正面形象,二者正好相反。至于末尾借用什么形象當(dāng)由內(nèi)容而定,并無定式,只要能突出所詠的主體物的形象,豐富其思想內(nèi)容即可,因為一切形式都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擬喻托興《起興使事翻新》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擬喻托興《借佳人托興》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