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讀《江南》這首漢樂府民歌,我們很容易想起《莊子》篇中一個有名的故事,不禁感嘆它們所表現的美感經驗是如此相似。那故事說,莊子和惠子這一對好抬扛的朋友某日在濠水邊游玩,莊子說:“儵魚在水中游來游去,真是快樂??!”惠子詰問道:“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反駁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過后他又申明:“我知之濠之上也?!边@一場爭論,從邏輯上說,莊子分明是詭辯。因為同樣作為人,惠子能夠懂得人類的情緒和魚類是無法相通的;但他的錯誤,卻在于拿理性的邏輯來衡量感性的活動。關鍵的話莊子已經說了:他是從濠水之上、即自我的感覺中體會到魚的快樂的。
這里面牽涉到一些美學同時也是心理學的問題。人們在觀察外部事物的運動時,往往在其內心產生相應的模仿活動,或進而把自身的情志投射到這事物上,經過回環往復的交流,達到物我化一的境界。比如我們注視著蒼鷹在空中滑翔,內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流利、暢快、均衡的運動感,于是覺得這鷹成了自我的化身,好像我們自己如此逍遙自由地盤旋于高空。這種現象美學家稱之為“內模仿”和“移情”。此外,有些心理學家還指出:某些運動形態、節律能夠直接引發相應的情緒。比如一個人未必總是快樂時才去跳舞,但在舞蹈的節律中卻可以滋生快樂的情緒。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莊子所說“魚樂”是怎么一回事。魚是否真的快樂實際是無法知道的,但它在水中輕快而自由地游動,卻可以在觀魚者的心中引起類似的運動感,這種運動的形態、節律令人感到愉快。在人、魚化一的感覺世界中,似乎魚也是快樂的了。
于是再說《江南》。這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跋嗪透琛痹且蝗顺嗳撕偷模杂械膶W者認為“魚戲蓮葉東”以下四句是和聲。從詩的結構來看,這種可能性很大。不管怎么說,前三句是詩的主體,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魚戲蓮葉間”,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主體部分的三句,描繪江南采蓮風光,實際著重于表現采蓮人的快樂。開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首先把讀者引入一個碧葉鮮麗、小舟穿行的畫面?!昂翁锾铩绷髀冻龈袊@、贊美的語氣,本身是帶有情緒的。雖然沒有寫人,人已在其中。它令我們想到: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風光,采蓮的人們自然免不了一場嬉鬧。何況,采蓮的活兒,習慣上總是由年輕的女孩子干的,她們平日拘束得緊,如今似鳥出籠,更兼結伴成群,欣喜活潑,自是如水蕩漾。然而詩在這里逗了一逗,卻不再寫下去,轉筆落到“魚戲蓮葉間”?!皯颉笔擎覒蛉贰i_頭兩句之后,本該有人的“戲”,作者卻將它轉嫁為魚的“戲”。這就是移情的表現。但雖是寫魚,“戲”的情緒卻是從上二句流貫而來的。所以,你不必想清楚這里暗蘊著什么,憑直感就能體味到采蓮人的情趣正在其中。不過,這里也并不是比喻、象征的手法,“魚戲”也是實景,是一個完整畫面中的一部分。采蓮人本是快樂的,看到成群的魚兒倏忽往來,潛沉浮躍,似乎自己也同魚一樣,輕松活潑,自由自在,無掛無礙。
至此,詩意本已完足。后四句只是將“魚戲蓮葉間”逐一鋪展為魚戲蓮葉之東、西、南、北。然而缺此四句,全詩即索然無味。因為詩的功效,主要在于給讀者以美的感動。而“魚戲蓮葉間”一句,敘述的意味重于描寫,又是孤零零一句,實在無法造成足以感動讀者的濃郁氣氛,必待于后四句的鋪排渲染。這四句真是稚拙而又神奇。第一,它就這么簡簡單單地東、西、南、北一路寫下來,卻讓你好像眼見到一群魚兒倏忽往來、輕靈活潑的樣子。第二,這種簡單的重復,造成了明快的節奏感。因此詩的形象、情緒,不僅通過語言的意義作用呈現出來,而且在語言的節奏中流瀉出來。如果你想起這本就是一支歌曲,后四句又是合唱的和聲,這種感受更是強烈。第三,一個簡單而完整的旋律,經過歌唱、誦詠,會在人的感覺中形成自我重復,長久地縈回不息。所以,有了這四句,魚群,也是采蓮人的活潑輕快,才表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在讀者這一面,感受語言所體現的畫面形象和音樂節奏,好像在自己的內心里也有一群生氣盎然的魚兒自由自在地嬉戲游玩著,他不免要像莊子在濠上一般,感嘆說:“這魚兒真是快樂?。 庇谑撬渤闪唆~,成了采蓮人。感情就這么溝通起來,融為一體。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當詩人把采蓮人的快樂轉化為“魚樂”的時候,這種快樂就脫離了具體的背景和原因,成為一種單純的、空靈的情緒,達到渾然忘我的境界。就拿前面用過的例子來說,我們凝視著在高空滑翔的蒼鷹,我們的情志也如蒼鷹一般暢流于藍天白云之間,我們感到至大的快樂;但這快樂在這個時刻是沒有具體內容的,是純粹的美感。其實,對于《江南》一詩的實在背景,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魚戲蓮葉”有暗喻男女歡愛的意思,也有人說這僅僅是勞動生活的快樂,都有道理,也都無法最后證實。但我想這對讀者未必有什么重要的意義,我們只需要詩中那一份天真的、純粹的美感,我們借助它喚起了生命的快樂。
這詩實在是極簡單極稚拙的,盡管可以指出它的許多好處,也不能說它具有特別高的藝術造詣。那么,為什么它令后人贊嘆不已呢?就在于這樣的詩完全是天機觸發的結果,是人的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而且,它的單純、稚拙,是不容摹仿的。于是這詩便能永遠保持其獨特與新鮮意味。后代《采蓮曲》、《江南弄》等樂府詩,都是它的流變,但要說表現手法,都只能另辟蹊徑了。
上一篇:《江上望月·鮑泉》原文|賞析
下一篇:《江南弄·蕭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