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突厥
古民族名。史稱突厥為 “匈奴別種” 或 “平涼雜胡”,實際上是北朝時鐵勒部的一支,屬古代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民族。公元六世紀初葉,游牧于金山 (今阿爾泰山) 一帶,因金山形似兜鍪,古突厥語稱兜鍪為“突厥”,故以山為號。據 《周書·異域傳》,突厥曾被鄰國滅族,只有一幼兒,兵不忍殺,乃斷其手臂,棄草澤中。有雌狼以肉喂養幼兒,及長,雌狼與之交配,遂有身孕。不久,產下十男,這就是后來突厥族的祖先。故突厥人的旗纛之上,必建金狼頭,志不忘舊。突厥人被發左衽,穹廬氈帳,逐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生,但卻善鍛 (打鐵),曾臣屬于蠕蠕 (即柔然,南北朝時稱霸蒙古草原的民族),為其鐵工和鍛奴。至酋長土門時,突厥擊敗蠕蠕,建立汗國,開始崛起,成為繼匈奴、鮮卑、蠕蠕之后雄踞北方草原的霸主。據 《北史·突厥傳》,突厥可汗剛即位時,由近侍重臣抬著他隨日轉九回,每回大家都要下拜,拜完后扶他上馬,然后用帛絞其頸,看其快斷氣時才松手,問: “你能作幾年可汗?”可汗神志不清,隨口亂說,大家便根據所言,來決定他在位時間的長短。北朝后期,北周和北齊爭相與突厥和親,結以為援,突厥汗國達到極盛,擁有彎弓之士數十萬,其疆域東起遼海,西達里海,南至塞外,北至貝加爾湖。突厥本無文字,后來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字母約有四十個。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學者發現了公元八世紀突厥人所立的石碑,才揭開突厥文之謎。隋文帝統一南北后,突厥汗國開始日落西山,由于內部的殘殺爭斗,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隋末唐初,唐高祖為了取得東突厥的支持,曾向其稱臣納貢。唐太宗剛即位時,東突厥以唐王朝不恭,興兵南下,進逼渭水北岸,長安震動。唐太宗親到渭水便橋,與頡利可汗重申舊盟,才暫時了解這一樁公案。四年后,唐太宗趁東突厥內亂之機,派大將李靖北伐,生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國,最后被新崛起的回紇徹底擊敗。西突厥曾經稱霸西域,后也為唐將所滅。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秦始皇
下一篇:文學·文體·章回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