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鵲橋仙·夜聞杜宇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這是陸游中年所作,借杜宇的啼聲抒發半生飄蕩、功業無成、歲月虛度的感慨。“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景色很黯淡。“春晚連江風雨”點明季節,和作者飄泊之況。已經是春晚了,百花將謝,又何況連江風雨的摧殘!此情此景,何以為懷!風雨壓住春天的鶯燕的鳴聲,林鶯,野外之鳥;巢燕,梁上之禽;對舉以總概春日娛情之百鳥。現在都凄然無聲,更使旅人難堪。這樣就為月夜聞鵑創造凄涼的氣氛。“但月夜常啼杜鵑”。為什么強調“月夜”?因為如果還是連江風雨不停,那末杜鵑的鳴聲也為風雨聲所淹沒。這一句陡然入題。風雨一過,只能經常聽杜宇催歸的啼聲,這又為下面的感想安了根。上半闋用重重烘托的方式寫出聞鵑,特別注意景色的凄涼。
換頭處即寫鵑聲引起的感慨,先寫杜鵑而將人的感情融入其中。“催成清淚,驚殘孤夢”,表現題中的“聞”字,寫聽者感受,也就是杜鵑啼聲的效應。“催”和“驚”是杜鵑聲的作用,“清淚”、“孤夢”是聽者方面的,“孤”字已經把羈旅之情含在其中。“又揀深枝飛去”,表面只寫杜鵑,暗中仍在寫人。清淚催成,孤夢驚殘,人全為杜鵑所吸引,耳聞目擊,一直看著、聽著杜鵑飛到深枝里去,看不見了,鵑聲也可能聽不見了,“聞鵑”的內容已經寫完,但上文的“孤夢”、“清淚“卻沒有交代,所以結尾用翻進一層的寫法,“故鄉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杜鵑的啼聲即使在故鄉聽了也難受,何況是在異鄉飄然羈旅,更何況是半世飄流?用故鄉反襯飄泊,把“聞鵑”的感慨寫足了,文字也戛然而止,啟發人深思。
這首詞寫的是一次聞鵑,但是許多次感受都可概括,其中“但月夜常啼杜宇”的“常”字應該細會,一個字就暗含著多層次的內容。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說:“放翁詞,惟《鵲橋仙·夜聞杜鵑》一章借物寓言,較他作為合乎古。然以東坡《卜算子·雁》較之。相去殆不可道里計矣”。他一方面肯定這首詞在陸詞中是杰出的,另一方面又說比東坡《卜算子》差得太遠。這個意見對后人很有影響,有人以為蘇詞里人和雁渾然一體,而陸詞里人和鵑截然兩事,以此來分優劣,似不太公允,言各有當,不能拿一把尺子量盡所有作品。蘇詞表達出幽人胸襟故如彼;陸詞為寫自身羈旅飄泊之懷故如此。應該說是各擅千秋。
上一篇:(金)李俊明《鵲橋仙·段侯生日》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秦觀《鵲踏枝·纖云靈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