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玉帛朝問望帝鄉(2),烏孫歸去不稱王(3)。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4)。
【注釋】
(1)塞下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屬《橫吹曲辭》。古詞多描寫邊塞戰事。本題四首,此為第一首。
(2)玉帛:古代兩國和好,互贈金玉和布帛。朝:朝覲。帝鄉:皇帝居住地,此指京城。
(3)烏孫: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建議結好烏孫,互贈牛、馬、金帛等,烏孫朝漢歸去,取消王號,表示對漢朝愿意稱臣。后武帝以公主出嫁烏孫,雙方互相通問不絕。此詩借漢與烏孫和好典故,提出應以和平方式處理少數民族首領的關系,實現“化干戈為玉帛”的美好愿望。
(4)“兵氣”句。兵氣:戰爭煙火和戾氣。全句意為將戰爭的戾氣轉變為日月的光明。
【賞析心得】
常建一生仕宦很不得志,僅做過一任縣尉。從此,便優游名山大川、大河南北,后來便寓居鄂渚,過隱居生活。其實,他內心并不平靜,更未對現實完全忘懷,仍然有所關心,有所憂憤,有所期望,所有這些,他的邊塞詩中反映尤為突出。據記載,天寶六至十三載,唐朝在西北、西南與少數民族的戰事頻繁不斷,并將戰火引向中亞。唐大將高仙芝、哥舒翰先后與吐蕃、大食交戰,雙方死傷嚴重、兩敗俱傷。與此同時,唐朝又與南詔統治者交戰,僅天寶十載到十三載,唐軍死者達二十萬人。這首絕句,便是天寶年間,針對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有感而寫。
“玉帛朝問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詩一開頭,便反彈琵琶?借古諷今,稱頌漢武和親睦鄰。當年,漢朝盛世,武帝聽從了張騫建議,與烏孫和好,互贈金帛、馬匹禮物,并以江都公主、解憂公主先后嫁烏孫王。漢武以德感人、以畏服人,烏孫國王大受感動,離開京城回去,還戀戀不舍,頻頻回頭。回去以后,自動除去王號,心甘情愿臣服大漢,從此,通問和好,和平共處。“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后兩句是講雙方友好相處的和平景象。天涯靜處、大漠邊塞,沒有戰爭煙火,兵氣銷盡,化解為日月清輝,各族人民友好往來,放牧耕種,安居樂業,一片和平景象。盛唐王朝,邊塞詩常見,但常建這首卻反彈琵琶,獨辟蹊徑,主張“化干戈為玉帛”,謳歌和平共處、睦鄰友好,各族人民友好往來的美好愿望,立意新穎、發人深思。
(二)
北海陰風動地來(1),明君祠上望龍堆(2)。
髑髏皆是長城卒(3),日暮沙場飛作灰。
【注釋】
(1)北海:即原蘇聯境內西伯利亞的貝爾加湖。
(2)明君祠:不詳,當距龍堆不遠。龍堆:一作龍沙,又名白龍堆,在今羅布泊東,甘肅敦煌縣西。單稱龍堆,指沙漠也。在新疆天山南路,后稱庫穆塔格,極望流沙,寸草不生。沙形如臥龍,無頭無尾,高者有兩三丈,低者僅丈余,綿延起伏,西盡流沙之地。作者在詩中,可能對“明君祠”“龍堆”為泛指,前者為“窮兵黷武”,濫用武力,立祠祭奠的象征,后者為沙漠的泛稱。
(3)髑髏:骷髏,人體頭骨的殘骸。
【賞析心得】
我國古代,中央王朝與西域諸族的關系,陰晴不定,戰多和少。尤其是唐朝到作者當時,已歷經一百五十余年,更是征戰不斷,各方死傷慘重,邊疆人民苦不堪言。作者的美好愿望,僅為漢武那時翻開的美好一頁。大漠邊塞,金戈鐵馬,多數時間是烏云密布,烽火不斷。此首絕句,作者描寫了荒涼蕭條,不忍目睹的邊地戰場。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大肆征伐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邊地將士的悲慘命運表示了深切同情。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首聯兩句,寫來自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的寒風,遮天蓋地,撲面而來。站在紀念英明君王的祠樓上,遙望沙漠龍堆,見尾不見首,狀如臥龍,綿延起伏。“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末聯兩句,描寫了邊地沙漠的可怖景象,只見龍堆之上散落無數白骨,那都是從全國各地征來戍守長城的戰士,他們到老不能回,尸體無人管,只有曝尸沙場,日曬風吹,髑骷頭骨幾成化石。待到黃昏,邊塞陰風更加慘烈,將沙場上已經風化的頭骨與沙粒裹挾一道,刮吹空中,灑落成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這是多么殘酷而悲慘的情景啊!
上一篇:高適《塞上聽吹笛》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維《凝碧池》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