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孔丘與《論語》·論學十則
一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篇
二
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 篇
三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篇
四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篇
五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篇
六
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
七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 篇
八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篇
九
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篇
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篇
《論學十則》,是從《論語》中選錄出來有關學習與進德修業方面的片段。《論語》論學語錄很豐富,這里只是常見的幾則,還有若干未曾選用。
對此,只作略講,在詮釋必要的疑詞難句后再略述大意——
第一則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一、詮詞釋句: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的“子曰”之“子”均為其門徒對孔子的專稱。
時與習——“時”,按時、時常。“習”有溫習與實習兩義,兼而有之。前者指對書本知識的復習,后者則著重于禮、樂、射、御等課程的演習。
說——音讀與含義,和“悅”字相同,高興愉快。
慍(yùn運)——生氣,怨恨。
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而有學問之人。《論語》中的“君子”有的指“有德者”,有的指“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學了,然后按時去溫習(含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這段文字,原列為全書之首,足見孔子對于學習問題的推重。因為它是人們安身處世的根本,人生要以學習為樂,活到老學到老。
第二則
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一、詮詞釋句:
敏于事——“敏”,《說文》:“敏,疾也。”“敏于事”,是指疾勤于事,亦即對工作、勞動,要勤快。
就有道而正焉——“就”,趨就、親近之意。“有道”,指有道德、有學問之人。“正”匡正、端正。舊注將“正”,解為“正其是非”或“判其得失”,聊備一格。簡言之,此句含有“就正”、“就教”之意。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君子,對于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勞動卻要勤快,說話要謹慎,且要親自到有道德學問的人那里去求教,以便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
在這里,孔子倡導“安貧力學”,要像他的大弟子顏淵那樣,一簟食,一瓢飲,身居陋巷而不改其樂也。同時,他也強調多干事少說話,且學以致用,身修業成。
第三則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一、詮詞釋句:
溫故與知新——“溫故”,重溫舊有知識,故,舊也。知新,求得新理解、新發現。對此,舊注云:“所學已得者,則溫燖(xǘn尋)之,不使忘失,是同無忘其所能也。知新則日知其亡也。”(南梁皇侃《義疏》)后兩句原是《論語》中子夏所說的話,皇注轉引時調換了前后次序。意思是說,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復習所已能的。子夏認為,做到這樣,可以說好學了。南梁皇侃之注,聊備一說,可供參考。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得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這則語錄是說,當你學習新知識時,別忘了復習與運用舊有知識,并強調于溫習舊知識中,務須開動腦筋思考,以期得到新啟示和新的發現。
第四則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詮詞釋句:
罔——此作“欺騙”、“誣罔”解,如學而不思,容易受騙而不知。今注有解為“迷惑”,則與“殆”義相重。
殆——《論語》中的“殆”(dài代)有兩義:一為“疑惑”,如第二篇《為政》“多見闕殆”;一為“危險”,如第十五篇《衛靈公》的“鄭聲淫,佞人殆”。此則用第一說。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去思考,就會受蒙騙;只是憑空亂思而不讀書,那么就會產生疑惑,缺乏信心。
****
這是從學與思的辯證關系上進一步論述了學習問題。認為學是基礎(或說前提),思則動力(或說伸展),光學不思,不是真學,或說學不到真知識;如果光思不學,則流于空疏,所思之事之物,乃空中樓閣!
第五則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一、詮詞釋句:
由——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卞(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人,小于孔子九歲(前542—前480)。
誨女——“誨”,教導,“女”,即“汝”,《論語》中若干“女”,通作“汝”,即你。
知——最后一個“知”,通作“智”,即明智。一說“知曉”,以前者為宜。因為《荀子·子道篇》引載這段話時,其中有“言要則知,行至則仁”兩句,因而讀“知”為“智”。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仲由! 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明智的態度。”
****
這則的中心意思,是對于求知務持老老實實的態度。這是學習好的前提,馬虎不得。
第六則
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一、詮詞釋句:
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要向他學習,希望同他一樣。“齊”,等同。
內省——“省”(xǐng醒),察也。“內省”,檢查自己,即反省。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看到賢人,便應該向他學習,看齊;看到不賢之人,也應當自己反省,看看有無同類毛病。”
****
《荀子·修身》有云:“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愀qiǎo悄,改容),必以自省也。”正是此章之義。
第七則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一、詮詞釋句:
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亦孔子學生。司馬遷《史記》認為,孔子學生“皆異能之士也”,各人各有專長:德行優異,有顏回、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長于政事,有冉有、季路;長于文學,有子游、子夏;而宰我和子貢,則擅長語言,善于辭令。
孔文子——即衛國大夫孔圉(yū宇)。“文”,為死后追稱的謚號。
不恥下問——“不恥”不以為可恥;“下問”——向比自己地位、權勢、名望、以至文化等都低的人求指教。
二、略述大意: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賜謚為文?”孔子答說:“他聰敏靈活,愛好文學,又虛心下問而不以為恥,所以,在他死后就賜給‘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
對于學習問題,孔子又進了一步,他不但主張“敏而好學”,還提倡“不恥下問”,因為只有放下身份與架子,向那些各方面都低于自己的人求教,才能成為博學之才,稱為“真正好學”之人。曾子(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學生)曾經說過自己有個朋友就做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論語·泰伯》)這位“友人”據傳就是孔門大弟子顏淵。的確,沒有“下問”的決心和虛懷若谷的涵養,沒有“文”與“行”兼美的人,是難以辦到的。但是,要成為真正有德有才的“君子”,卻又非如此不可。
第八則
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一、詮詞釋句:
識——此當讀zhì志,記住,通“誌”。
何有于我哉——即于我何有哉?這些事(指上述所言)我做了哪些呢?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努力學習而不滿足,不厭棄,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對于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
這里,孔夫子將治學細加剖析,提出“識”、“學”、“誨”三個字,也是治學上的三個必要組成因素:默記不忘,飽學不厭,教人不倦。孔子謙虛地說,這些我都沒有做到。其實不然,在《孟子·公孫丑篇》中,轉述子貢問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論語正義》認為,“觀彼文則學不厭,教不倦,乃夫子所自任,‘何有于我,’乃辭圣仁不敢居之也。”由此可知,那完全是孔夫子的謙讓之辭。這也說明孔子對于治學的嚴格要求。
第九則
子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一、詮詞釋句:
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心情郁結。
悱(fěi斐)——想說而又不能表達之狀。
不啟與不發——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在施教之先,應當激起學生求知動機,然后去啟發他,教導他,而不是作填鴨式的硬性灌輸。
隅——角落。高誘注:“隅猶方也,一隅三隅,合為四隅,故舉一隅,而知三隅。”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教導學生,非到他想弄清楚而不能之時,不去開導他;非到他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以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
孔子在此提倡的是“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距今已是二千多年了,在后世的實踐中,證明這是一個反映教育規律的合理的教學方法。可惜至今孔夫子的“不啟不發,舉一反三”的原則,仍未得到很好的實施。比如在高考應試中,許多地方仍在大搞“題海戰術”。
第十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一、詮詞釋句:
三人行——據古注《正義》云:“三人者,眾辭也;行者,行于道路也。”
其善從之與其不善改之——意指學無常師,強調隨處都有可學的老師。子貢在衛人公孫朝問他“孔夫子學問怎么來的”之時,答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說孔子何處不學?并無固定的老師。“不善改之,”可有二解:一為借以自省,改掉自己缺點;一為幫助有這缺點之人改正。
二、略述大意: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道行走,其中一定有為我可學的人:對那些優點取而學之,看出那些缺點借以改正;或防止出現與別人同樣的缺點。
****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一命題之要害是:強調虛心向周圍人學習,也注意自己不重復別人犯有的過錯。這里還可看出孔子曾經向其“問道”的老聃的影子。《老子》第二十七章就有這樣論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借鑒)。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可知,孔子之說,有據可考。
附圖二十九:
孔子
上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劉知幾與《史通》·言語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晁錯·論貴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