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① 桃樹枝兒多矯健,
灼灼其華。② 艷麗的花兒明照眼。
之子于歸,③ 姑娘出嫁在今天,
宜其室家。④ 夫婦和順好姻緣。
桃之夭夭, 桃樹枝兒多矯健,
有蕡其實。⑤ 果實累累肥又鮮。
之子于歸, 姑娘出嫁在今天,
宜其家室。 生活幸福又美滿。
桃之夭夭, 桃樹枝兒多矯健,
其葉蓁蓁。⑥ 綠葉遮蔭一大片。
之子于歸, 姑娘出嫁在今天,
宜其家人。 和和美美全家歡。
【注】①夭(yao)夭《毛傳》:“夭夭,其少壯也。”《說文》:“夭,屈也。”桃樹嫩枝,初生時屈曲矯健。夭夭,即狀其健美之姿。②灼(zhuo)灼:鮮明耀眼。華:同“花”。③之子:這個女子。于歸:古代女子出嫁稱“于歸”。歸,即歸往夫家之意。④宜:適宜,和順。室家:指女子所嫁的人家,與下文“家室”、“家人”義接近而略有不同。⑤蕡(fen):果實碩圓肥大。⑥蓁蓁(zhen):樹葉茂密。
這是一首在婚禮上演唱的祝賀女子出嫁,新婚幸福美滿的喜歌。《毛詩序》在解釋此詩時,也與《關雎》一樣,把它附會到什么“后妃”之事上去。朱熹雖承認這是一首寫民間男女婚姻的詩,但又為它蒙上了一層禮教色彩,說什么“文王之化,自家而國,男女以正,婚姻以時”(《詩集傳》),皆不得原詩本意。清代學者方玉潤在他的《詩經原始》一書中,做了比較通達的說明:“蓋此亦詠新婚詩,與《關雎》同為房中樂,如后世催妝、坐筵等詞。特《關雎》從男求女一面說,此從女歸男一面說,互相掩映,同為美俗。”其說近是。就是現今,有些地方在舉行婚禮時,還有男女齊聚,歡唱喜歌以為祝頌的風俗。
全詩三章,皆以“桃之夭夭”起興,用矯健多姿的桃樹,比喻新嫁娘的青春年少、體態健美。而首章又用無比艷麗,光華照人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姿容,貼切自然,聯想豐富。在《詩經》中,做為表現手法的比和興,雖各有界說,但在某些詩中,比、興兩者又是互相滲透,難以截然劃分的。故有所謂“興而兼比”、“比而兼興”的說法。就以《桃夭》一詩來說,以婀娜多姿、秾艷盛開的桃花,比喻春華初茂,芳齡正盛的女子,固然狀物工巧,引譬貼切。而此詩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做為開端,卻又具有啟人聯想的象征性。它以滿樹桃花照眼明的奇麗景色,成功地渲染了喜慶的熱鬧場面,烘托出婚禮上人人喜笑顏開的歡樂氣氛。繼而歌唱出美好的祝愿,希望女子出嫁后,美滿幸福。
《桃夭》三章,采用的是重章疊唱的形式。第二章,緊接第一章對桃樹的茁壯和桃花盛開的描寫,而預期將必然多子,從而祝愿新娘早生貴子。從開花想到結實,從新婚而預祝生子,是很自然的聯想,這在婚禮上唱出,可謂謔而不虐,增加了輕松嬉戲的性質。第三章,“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是以桃葉茂密綠樹成蔭,進一步預祝整個家庭的興旺發達,蓬蓬勃勃,充滿生機,無限美好。詩歌的末尾,“室家”、“家室”、“家人”,舊注以為義同,因押韻的需要而顛倒用詞。我以為在意義上還是有某些區別的。《左傳》桓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第一章“室家”,重點在“家”,是就女子方面說的。《孟子·滕文公》:“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第二章“家室”,重點在“室”,是就男子方面說的。猶言娶得了一位好妻室。所謂“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同上)至于“家人”,則指一家之人,是就整個家庭、家族說的。作為新婚賀辭,先說女子如花之貌,次說螽斯衍慶之喜,再說家族興旺之象,正是分別次第而言之。而室家、家室、家人,也同樣正有著分別次第而言之的意思。
《桃夭》一詩,在結構上采用章節回環復沓的形式。全詩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地復換了少數詞句。從整體上看,由于復沓,而使詩的主要含意突出,感情充沛;又加以音韻天成,從而給人一種回環搖曳之美。又由于重復中寓以變化,從而使章節內容遞進,含意豐滿,不斷給人以新的印象、新的感受。我們試讀《桃夭》全詩,其三章十二句中,有半數以上的語句和用詞重復,但涵詠之間,卻興味無窮,宛然如置身于新婚熱烈場景之中,感受到無限歡快喜慶的氣氛。而其變化部分,“灼灼其華”“有蕡其實”、“其葉蓁蓁”,又使詩歌內容相繼出新,不斷進展。這正是《詩經》民歌體獨具的藝術特色。另外,《桃夭》全詩用桃樹的枝、花、實、葉為比興材料,并用疊詞“夭夭”、“灼灼”、“蓁蓁”等狀其風貌,既增加了音樂美,又十分形象而富于表現力。當然,更重要的還不在于狀物工巧,而是在于它可以引起我們無限的想象力。那茁壯矯健、屈曲自然的桃枝,那秾艷盛開的桃花,那碩大可愛的桃實和枝繁葉綠的樹蔭,不正自然而然地會使我們聯想到新婦健美的體態,秀麗的容貌,以及婚后子孫繁衍,家族興旺的美好生活前景嗎?《桃夭》這首小詩,正是通過生動工巧的狀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聯想,而使人物的姿色、美好的祝愿,變得鮮明可感,倍覺清新而富于美趣。《桃夭》這首小詩成為三百篇中的名詩,正非偶然。
上一篇:《柏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桔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