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是一首情歌。歌者是一位少女。她徜徉在梅樹旁,面對黃熟又日益變得稀少的梅子,敏銳地感到了時光的流逝。一種珍惜青春年華、希望有人向自己求愛的強烈沖動如涌潮般撞擊著她的心。這感情上的層波疊浪使她難以自已,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來。
這三段歌詞,疊印出的是三個近似但并不重復的畫面,傳達出的是相通而又并不全同的感情:樹上的梅子由七分而三分而全部落光,少女仿佛形象地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迅速地由盛轉衰。于是,急不可耐地呼喚看中自己的小伙子:要抓住這良辰——就在今朝——只要開一開口。良辰不一定便是今朝,今朝難說就是開口的時刻。詩中卻層層遞進,由良辰而今朝而此刻,恰似緊鑼密鼓,敲出了少女急于求愛的心音。三段詩中,“庶士”三見。“庶”者,眾多之意。“庶士”,說的是眾多的小伙子。原來這位少女并沒有意中人。她是在向整個男性世界尋覓、催促、呼喚著愛的到來。這就愈見其求愛心情的急迫了。
《詩序》說:“《摽有梅》,男女及時也。召南之國,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時也。”毛《傳》、鄭《箋》、孔《疏》紛紛添油加醋,力圖證成“男女及時(婚配)”之說。這顯然不符合詩作的實際。其誤在于以地域與社會時代的泛論代替了對作品本身的具體觀賞。從作品本身來看。《摽有梅》的偉大處——如果可以用“偉大”這一字眼的話,恰恰在于它超越了“召南之國”的范圍,不受“文王之化”的局限,歌唱了中外皆然、古今常新的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主題。青春是美好的,然而也是易逝的。流光會輕易帶走頰上的紅霞,時間將無情染白頭頂的烏云。這就毫不奇怪,李白會慷慨長歌,唱起:“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湯顯祖竟如泣如訴,寫出:“紅顏變為白發,美少年化為雞皮老翁,感慨系之矣!”(湯評《花間集》皇甫松《浪淘沙》“灘頭細草接疏林”)同一情懷,在法國大雕塑家羅丹口中則化而為冷峻的科學表達:“真正的青春,貞潔的妙齡的青春,周身充滿了新鮮的血液、體態輕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這個時期只有幾個月。”(《羅丹藝術論·女性美》)正由于此,我們不僅聽到了從《摽有梅》中傳出的足以搖蕩性靈的樂聲,還聽到了它在歷史上的種種變奏。杜秋娘在《金縷曲》中深情地唱道:“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清照在濃睡方醒、醉眼朦朧時,便急于要知道海棠花的命運,嘆息“綠肥紅瘦”的變化。杜麗娘面對暮春天氣,感傷地唱出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見花飛花謝、紅消香斷,愴然動懷,為后人留下了一曲青春的悲歌《葬花歌》。在西方,薩福、莎士比亞、雪萊、普希金等人的豎琴上,也無不響起過一支支流光拋人,有所希求的衷曲。
然而,《摽有梅》又并沒有淹沒在這一片動情的唱嘆聲中。盡管惋惜青春如出一轍,《金縷曲》、《葬花詞》等借鮮花凋零以寄情,《摽有梅》則由果實黃落起興,顯然大異其趣。同樣是呼喚愛情,《金縷曲》開門見山,由前兩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的直抒轉向后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比喻,《摽有梅》則觸景生情,由景語轉而吐露心曲。薩福的《一個少女》也以果實作比,北朝民歌《地驅樂歌》(“驅羊入谷”)、《折揚柳枝歌》(“門前一枝棗”)也由景及情、由興而賦,即便如此,《摽有梅》仍不失其鮮明的藝術個性。試看《一個少女》:
好比蘋果蜜甜的,高高的轉紅在樹梢,
向了天轉紅——奇怪摘果的拿她忘掉——
不,是沒有摘,到今天才有人去拾到。
好比野生的風信子茂盛在山嶺上,
在牧人們往來的腳下她受損受傷,
一直到紫色的花兒在泥土里滅亡。
這首詩通篇用比體寫成,用蘋果作比以后又轉用風信子花作比。《摽有梅》則既有比喻又有直抒,而且喻體(梅子)始終如一,于不變之中卻又寫出在樹的梅子逐漸稀少的變化。手法既各異,情調也有別。吟哦《摽有梅》同中有異的三章詩,似見在行進中的同一女子一唱三嘆,移步換形;讀《一個少女》,在我們想象中展開的則是兩幅充滿感情色彩的富有寓意的畫面。再看《地驅樂歌》:
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折揚柳枝歌》: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蹋地呼天”,近似當今的口語“呼天搶地”,老女欲嫁竟至于此,可謂直露無遺了。后一首雖從阿婆抱孫子的角度立言,略帶迂曲,但只是小曲,無傷大直。《摽有梅》則似直而曲,明明是女子自己著急,急于求人,卻偏要從小伙子身上落筆,說成“求我”,再反過去再三叮嚀,顯得不卑不亢而又情意殷殷。明人鍾惺說:“三個‘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何等機智而又俏皮的評論!近人陳子展說,《摽有梅》反映上古奴隸封建社會北方農村牧場婦女的風貌(見所著《詩經直解》)。從社會情況的不同來說明作品風貌的差異,也頗有見地。總之,通過比較,從有關青春、愛情的那一片唱嘆聲中,我們不難清晰地辨認出《摽有梅》的獨特的聲音。
既富于個性,又具有普遍性,以獨特的方式歌唱了人類共同關心的青春、愛情,唱得那樣真誠,那樣動人,這就是《摽有梅》歷千載而得以不朽的原因。
上一篇:《黍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桑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