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芃棫樸,① 棫樹樸樹多繁茂,
薪之槱之。② 砍作薪柴堆成山。
濟(jì)濟(jì)辟王,③ 德高望重好君王,
左右趣之。④ 左右賢臣來四方。
濟(jì)濟(jì)辟王, 德高望重好君王,
左右奉璋。⑤ 左右賢臣捧玉璋。
奉璋峨峨,⑥ 個個整齊又端莊,
髦士攸宜。⑦ 舉止得體人敬仰。
淠彼涇舟,⑧ 百舸爭流涇水上,
烝徒楫之。⑨ 眾人心齊船如箭。
周王于邁,⑩ 周王出師去遠(yuǎn)征,
六師及之。(11) 六軍奮勇齊爭先。
倬彼云漢,(12) 銀河浩渺寬無邊,
為章于天。(13) 星光燦爛貫云天。
周王壽考,(14) 周王長壽臨天下,
遐不作人?(15) 培育英才萬萬千。
追琢其章,(16) 精雕細(xì)刻出華章,
金玉其相。(17) 真金美玉顯本相。
勉勉我王,(18) 我王勤勉永不倦,
綱紀(jì)四方。(19) 張綱立紀(jì)治四方。
【注】①芃芃(peng):茂盛貌。棫、樸:兩種叢生灌木名。②槱(you):堆積。③辟(bi):君。辟王即君王的尊稱。④趣:通“趨”⑤奉璋:奉即捧。璋是玉圭,臣下朝見國君時所執(zhí);一說璋指璋瓚,為祭祀時盛酒的器具,用玉制柄。⑥峨峨:莊嚴(yán)貌。⑦髦土:英俊之士。⑧淠(pi):舟行貌。涇:水名,渭水的支流。⑨烝徒:烝,眾。烝徒指眾船夫。⑩于邁:于,往。邁,行也。(11)師:周時二千五百人為一師。《毛傳》:“天子六軍。”(12)倬:廣大貌。云漢:銀河。(13)章:一般都釋為花紋,此處似亦可釋為彰明之意。(14)壽考:長壽。(15)遐:通何。(16)追(dui):雕的假借字,追琢即雕琢。《集傳》:“金曰雕,玉曰琢。”(17)相:本質(zhì)。(18)勉勉:勤勉不懈。(19)綱紀(jì):治理。
和前幾首詩一樣,本篇也是贊美文王的。《詩序》說是寫“文王能官人也”,“官人”就是舉賢授能之意。詩中形象地描繪了一位道德高尚的國君,贏得人們的信任,因而天下賢士歸附于他。方玉潤認(rèn)為僅說“官人”不夠,應(yīng)是“文王能作士也”(《詩經(jīng)原始》卷十三),作士就是培養(yǎng)人才,這也是符合詩意的。
全詩只有五章,二十句。通過活潑的語言和生動的場面描寫來活現(xiàn)人物,是本詩的特點。
首章以詩經(jīng)常用的比興起頭,先寫棫樸的繁茂,得以積下薪柴如山,引出君王德高望重的因而天下賢士歸附。“濟(jì)濟(jì)”有的釋為“莊嚴(yán)恭謹(jǐn)”,有的釋為“威儀”,皆不確。《詩集傳》注:“蓋德盛而人心歸附趨向之也。”則“濟(jì)濟(jì)”當(dāng)釋為道德盛美,這是從原義眾多引申而來的,這樣也正和棫樸之繁盛相對應(yīng)。《史記·周本紀(jì)》載: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此當(dāng)可作“左右趣之”句的注腳。
二章描寫周王朝中人才濟(jì)濟(jì)。通過祭祀場面的描寫,用“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兩句贊美賢臣的眾多。三章則是興兵的場面。以涇水中爭流的百舸,由于眾水手齊心協(xié)力而迅飛似箭,引出周王一下令出征,六軍之士便準(zhǔn)備為完成使命而赴湯蹈火,可見周王之得軍心。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戒”,二、三章正是通過這兩件大事的兩種場面描寫,反映出周王朝文武官員人才興盛。
四、五兩章,是比較具體描寫周王的“作士”,即培育人才。
四章中先以天河起興,無數(shù)顆明星,組成橫貫夜空的星河,輝耀六合。接著寫周王的長壽,他在執(zhí)政的長時間里,培育了無數(shù)英才。這里是以群星來比喻英才之多。方玉潤說:“以天文喻人文”(《詩經(jīng)原始》),也說明周王的“作人”是和他在長時間里不懈的努力分不開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史載,文王享年97歲。
五章的“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許多人都釋為贊美文王的美德如金似玉。其實,這里寫的是他培育人才的生動而形象的過程:他象細(xì)心的匠人,精心雕金琢玉,使之煥發(fā)出奪目的光采,顯露出高貴的品德。后二句說明也正由于他勤勉不懈地培育無數(shù)人才,才能依賴他們有條不紊地治理國家。
本篇多處采用“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如蓬勃生長的棫樸、爭流涇水的飛舟、輝映長空的星河、光彩耀人的金玉等,這些豐富多采的生動而具體的形象,引發(fā)人的想象力、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效果。詩中的具體形象、雖大多寫的是賢士,但他們?nèi)鐮N爛的群星,更襯托出周王這輪照耀中天的明月之偉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詩篇的語言具體、形象、生動,即使是寫王,也用“辟王”、“我王”、“周王”這種變化的詞匯,所以顧廣譽說:“以尊言,曰辟王;以實言,曰周王;以親言,曰我王。”(《學(xué)詩詳說》)使詞匯帶上較強(qiáng)的感情色彩,不致使人覺得枯燥無味。
上一篇:《桑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棫樸》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