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王有聲,
遹駿有聲。(三家遹作欥。)
遹求厥寧,
遹觀厥成。
文王烝哉!
(聲、寧、成,耕部。)
文王受命,
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
作邑于豐。
文王烝哉!
(功、豐,東部。)
筑城伊淢,(魯韓淢作洫。)
作豐伊匹。
匪棘其欲,(齊棘作革,欲作
遹追來孝。猶。遹作聿。)
王后烝哉!
(欲、侯部。孝,幽部。幽侯合韻。)
王公伊濯,
維豐之垣。
四方攸同,
王后維翰。
王后烝哉!
(垣、翰,寒部。)
豐水東注,
維禹之績。
四方攸同,
皇王維辟。
皇王烝哉!
(績、辟,之部。)
鎬京辟雍,
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皇王烝哉!
(雍、東,東部。北、服,之部。)
考卜維王,(齊維作惟。)
宅是鎬京。(齊宅作度。)
維龜正之,(齊維作惟。)
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
(王、京,陽部。正、成,耕部。)
豐水有芑,
武王豈不仕?(齊仕作事。)
詒厥孫謀,(魯詒作貽。)
以燕翼子。(齊燕一作宴。)
武王烝哉!
(芑、仕、謀、子,之部。)
[譯文]
文王有名聲,真是大名鼎鼎。努力謀求天下安寧,終于達到成功。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文王!
文王承受天命,才建立這輝煌武功。既討伐了崇侯虎,又遷都到豐邑。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文王!
依照護城河修筑城墻,豐邑規模恰好相稱。這不是貪圖個人私欲,而是孝順祖先。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文王!
文王功業輝煌,好似巍峨的豐邑城墻。四方諸侯同心歸附,扶持天下有了棟梁。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文王!
豐水東流注入黃河,這是大禹治水的功德。四方諸侯同心歸附,擁戴武王做君長。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武王!
鎬京建成了離宮,諸侯朝見或從東西來,或從南北來,無不誠心服膺。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武王!
武王卜居問上蒼,定居在鎬京。這是經神龜認準,由周武王完成。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武王!
豐水的水芹長得旺盛,武王怎能不把功業放心上?留下安民的良謀,使成王治國富強久安。人人贊美偉大的周武王!
[評介]
《文王有聲》,全詩八章,章五句。這是一篇敘寫文王、武王為便于發展有周王業而遷都豐、鎬,借以歌頌他們善于為君的詩。
《毛詩序》說,《文王有聲》,“繼伐也。武王能廣文王之聲,卒其伐功也。”鄭《箋》云:“繼伐者,文王伐崇而武王伐紂。”齊、魯、韓三家無異義。朱熹以為,“此詩言文王遷豐,武王遷鎬之事。”又說:“此詩以武功稱文王。至于武王,則言皇王維辟,無思不服而已。蓋文王既造其始,則武王續而終之,無難也。又以見文王之文,非不足于武,而武王之有天下,非以力取之也。”(《詩集傳》)朱子之論,前半就詩論詩,后半是對詩旨的發揮。高亨說:“這首詩歌頌文王遷都豐京,武王遷都鎬京,有利于周朝王業的發展。”(《詩經今注》)此說與朱熹相仿,疑近是。因為詩中雖說到文王伐崇的事,卻未提及武王伐紂之舉。況且,說文王伐崇,只是用作“作邑于豐”的背景材料提出來的,并非作為情節加以敘寫。章末“文王烝哉”之贊,一章贊其“遹求厥寧,遹觀厥成”,三章贊其筑城嚴守諸侯之制,“匪棘其欲,遹追來孝”,四章贊其城墻之筑,顯示了王業的強盛,使“四方攸同,王后維翰”。可見,二章之贊,也應是贊其“既伐于崇,作邑于豐”而非獨贊其伐崇之功。因而,歌頌遷都之說近是。不過,還需注意的是,詩中所寫文王遷豐,武王遷鎬的事,都只寫其政治目的、作用與影響,無一字涉及宮室及其規模之類。所以章末的“烝哉”之贊,實贊其為君之德和善于為君之道。
全詩八章,前四章寫文王,后四章寫武王。每章寫與遷都有關的一個方面的事情,并以“文王烝哉”、“武王烝哉”之類的詩句加以贊頌,使文王求寧觀成、伐崇遷豐、作邑追孝、四方來歸,武王受戴皇王、徙鎬辟雍、擇基建邑、燕翼子孫的政績,既鮮明突出而又前后相因。從而揭示出西周前期王業興旺的基本原因——“烝”,能君,亦即統治者善于順應民心,處理好各種關系,若大禹之治水,政通人和,“無思不服”。政通人和則國興,政乖民困則國危。這是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本篇的認識價值就在于它揭示了這條歷史經驗。
一章一贊,感情強烈;剪裁得宜,主題突出;比喻貼切,要而不繁。這些,就是本篇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
上一篇:《我行其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無衣》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