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句
在一首詩的各間隔處反復出現的幾行詩、一行詩或一行詩的一部分,稱為疊句。
疊句常常出現在詩節之后。類別有:詩節式疊句,合唱式疊句及語句式疊句。疊句似乎是原始詩歌和部落韻文的普遍特征,是集體舞蹈和集體勞動時的伴唱形式。詩歌也許就是起源于這類反復吟唱的語句形式。疊句最初出現在古埃及的《死亡之書》、猶太人的贊美詩、古希臘忒奧克里托斯和比翁的田園詩、古羅馬卡圖盧斯的《結婚曲》以及盎格魯—撒克遜的《德奧的哀歌》之中。后來疊句盛行于中世紀民謠、普羅旺斯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的抒情詩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詩歌。
疊句既可短至一個詞,也可長至一節詩。雖然迭句通常是作為格律的一個規則部分重復出現,但也可以無規律地出現在一首詩中,或運用于自由詩中。在分節詩中,疊句總是出現在詩節之后,但也可以出現在一首詩的開頭和中間。疊句的意義可以在每次重復時發展、變化。疊句的用詞也可以在每次重現時,根據上下文需要略加變動。
疊句可以采用在意義上與本詩沒有聯系的詞語,或者只是在語氣上與本詩有聯系的詞語(如哦、啊、唉等),也可以采用能強調本詩的主題、人物、背景等重要因素的詞語。讀者可以從迭句反復回蕩的氣韻中感受詩義的深化,或者獲得美的享受。詩人可以借疊句劃分全詩的發展節奏,連結全詩的各個部分,或增強全詩的感情色彩和意義旨趣。
上一篇:印度巴利語文學
下一篇:古吉拉特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