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曲譜最早見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氏琵琶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以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了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全曲共十三段,以我國傳統戲曲和章回小說所常用的按故事發展的陳述方式,依次展開情節,表現了大戰前的準備,激烈的戰爭場面及戰爭的結局。歌頌了楚漢相爭的勝利者劉邦,刻畫了漢軍的軍威。樂曲一開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區奏出強烈而雄壯的和弦,猶如震人心弦的鼓聲,這是大戰的序曲“開門放炮”。接著“吹打”、“點將”、“排陣”三段描繪了漢軍莊嚴的形象,為高潮的到來作準備。每段琵琶都改變一種演奏方式,音樂逐漸展開。“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是全曲的重點與高潮,其中“埋伏”與“雞鳴山小戰”是高潮大核心之前的兩個小核心,全曲節奏由此加速,為全曲制高點的到來做準備。“雞鳴山大戰”是“埋伏”的核心的壓縮,節奏急促有力,速度逐漸加快,情緒越來越緊張,然后節奏突然打開,一瀉千里,進入“九里山大戰”。在這里運用了“絞弦”指法,用左手把子弦推至二弦的里面,將兩弦絞在一起,右手快速夾彈,同時左手將兩弦反復推拉,使音高在小三度內自由移動,用強力度奏出雙弦接近增四度的尖銳音響,以達到生動逼真地描繪兩軍將士吶喊廝殺的效果。此外,“掃弦”、“推復”、“拼雙弦”、“吟揉”等手法也加強了藝術效果。最后的“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是樂曲結尾部分,音樂與前面對比鮮明,曲調來自民間曲牌《五聲佛》、《撼動山》,有時省略不奏,這兩首曲牌性格開朗、明快,在傳統套曲中常作為歡慶勝利的結尾使用。《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種技法的巧妙運用,顯示了我國古代音樂的高度發達。
上一篇:醫學·醫學源流論
下一篇:繪畫·千里江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