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四眾圍繞·現十二瑞》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世尊,四眾①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②,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昧③,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④。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圣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⑤,上至阿迦尼咤天⑥。于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注釋】
① 四眾:即參加法會的四種佛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② 無量義:此處專指《無量義經》,是釋迦牟尼在宣講《法華經》之前講的一部經,所以它是法華之開經。本經之旨趣,系基于有情煩惱無量,故佛陀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生自一法,此一法即無相。內容多以《法華經》為中心,它與《法華經》、《觀普賢經》合稱法華三部經。 ③ 三昧:又名三摩地、三摩提,譯為等持,將平等一如的境界攝持住,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如《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 ④ 六種震動:為動之六相,即動、涌、震、擊、吼、爆。前三取形,后三取聲。佛教認為,這種震動異于世間地震。當地動時,吾人如小兒臥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地動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種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則毫不知情,是佛教認為的一種瑞祥,在此處是指講法華經前此土的六瑞之地動瑞。 ⑤ 阿鼻地獄:八大地獄之一,又名無間地獄,即受苦無間斷的地獄,是造“五逆”、“十惡”等大惡業的極重罪的人死后所墮落的地方。阿鼻地獄在地獄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慘。 ⑥ 阿迦尼咤天:譯言色究竟。色界十八天中之最上天名,為有形體之天處之究竟,故又云質礙究竟,又名有頂天,過此則無色界之天。
【譯文】
這時的世尊,已被四眾弟子團團圍住。大家紛紛供養佛、頂禮佛、尊重佛、贊嘆佛。佛為諸菩薩宣講大乘經典,經名叫《無量義經》,這是教化大乘菩薩的一個方法,深得佛的護持與眷念。佛說完此經后,便打起坐來,進入了義趣無窮的實相之定,從而達到身心寂靜、默然不動的境界。就在這時,天空中下起了五彩繽紛的天花,如小白花、大白花、小紅花、大紅花。這些天花散落在佛及法會現場所有大眾的身上。整個佛世界也同時出現了震、吼、擊、動、涌、起等六種震動。參加這次法會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還有人非人以及諸小王、轉輪圣王等所有大眾從沒有遇見過這種祥瑞的景象,他們深感驚奇,歡喜不已,紛紛合掌致禮,個個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佛陀。這時,只見佛陀眉間放出白毫相光,照耀于東方一萬八千多個世界,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咤天,這個世界各個部分中生活著的六類眾生即地獄眾生、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見。除這六凡之外,還能看見這個世界中的現在諸佛,并能聽見諸佛所說的經法;同時還看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那些修行得道者;還看見諸菩薩和大菩薩們以種種因緣修種種法門,通過對種種法門的信解,而呈現出各種各樣非凡的相貌和神通,并由此而行菩薩道。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通過佛的白毫相光,大家還看到已經涅槃的諸佛,以及諸佛涅槃后為供養佛舍利所建起的七寶佛塔。
【鑒賞】
這一段是別序的第二部分——現瑞序。在佛陀講《法華經》之前,有種種瑞相的顯現,表示將要發生的事是希有難得的大事。這里的現瑞包括此土六瑞和他土六瑞。
此土六瑞,首先是法瑞,佛在講《法華經》之前先講了另外一部經,就是《無量義經》。第二是入定瑞,通常佛說完法都是大眾信受奉行,頂禮而去,但在講完《無量義經》后,佛卻入定,大家也就不離開,這表明后面還有更微妙的法,所以也是為《法華經》做引子,按照俗諦意義的附會,佛陀這也是一種很值得借鑒的好習慣,在說法之前先入禪定,在定中觀察眾生的根性樂欲,以便更有效地開演佛法。第三是雨花瑞,智者大師說這花是從代表第一義諦的天散下來的四種花,曼陀羅花表示開佛知見,摩訶曼陀羅花表示示佛知見,曼殊沙花表示悟佛知見,摩訶曼殊沙花表示入佛知見。也分別四個位次,就是說從觀照體征第一義諦,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從而成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同階位。第四是地動瑞,佛教中地動有很多原因,這里是因為佛將要轉大法輪所以地動,地動的六種方式也說法不一,六種方式代表了六根,聽聞佛法后都有所轉變,煩惱消滅。第五是眾喜瑞,當時在場的大眾看到以上種種,確定佛在《無量義經》后還要繼續講更出色的大法,所以都很歡喜,這也是眾生善根成熟,堪聽《法華經》的意思。第六是放光瑞,佛從白毫放出無量光明,窺基大師認為這是表示應機,《法華經》是為那些根熟的眾生說的。
他土六瑞:第一見六趣瑞,見到他方國土也有六道眾生,也有三惡道,說明他們也和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是五濁惡世,智者大師說這表示佛佛道同。第二見諸佛瑞,其他世界的佛也會和釋迦牟尼一樣,出現在五濁惡世。第三聞說法瑞,聽到諸佛說法。第四見菩薩行瑞,他方國土的菩薩廣行菩薩道。第五瑞是指在聽聞《方等》、《般若》之后,境界提高,有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第六見諸佛涅槃瑞,前面有無相中開發出來無邊法門,最后要會三歸一,歸結妙法,在《法華經》上佛也要宣布涅槃。
現瑞的現象,在很多經典中都能看到,有非常豐富的方式和不可思議的內容,但其目的無非使人生起信心和希有心,都是為更好地領受后面要宣講的正法而做的鋪墊。當然,現瑞的內容也常常和經文思想是前后一致的,可以幫助理解正宗分的總體思想。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聽法勸人·功德無量》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如來略開·動執生疑》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