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
做多了不義的事情,最后一定會自取滅亡。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典故】
起初,鄭武公迎娶了申國君主的女兒武姜為妻。武姜生了鄭莊公和公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chǎn),讓武姜受到了驚嚇,因此她非常討厭鄭莊公,而喜歡公叔段。武姜多次請求鄭武公改立公叔段為太子,但武公都沒有答應。后來,鄭莊公即位后,武姜又請求把制作為公叔段的封邑。莊公說:“制是險要之地,之前虢叔便死在了那個地方。除了這里,其他的地方我都答應。”于是武姜又請求將京邑封給公叔段,莊公答應了。
大夫祭仲諫言說:“封地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依據(jù)先王的規(guī)定,大的封地都城不能超過國家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以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而今京邑的面積并不符合規(guī)定,違背了先王的制度,您會承受不住的。”莊公回答說:“是武姜讓我這么做的,我又怎能不同意呢?”祭仲說:“武姜什么時候滿足過呢?不如早早將公叔段處置了,阻止他的勢力蔓延。一旦勢力蔓延,對付起來就難了。蔓延的野草都很難除去,更何況是你那個刁蠻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做多了不義的事情,一定會自取滅亡的,您就等著看吧。”
上一篇:多多益善典故故事|多多益善釋義
下一篇:大義滅親典故故事|大義滅親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