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海青拿天鵝
是我國目前所見最古老的一首琵琶套曲,琵琶武套樂曲代表之一。海青是我國北方契丹、女真、蒙古族等用來打獵的一種獵鷹,天鵝則是人們希冀捕獲的珍禽。這首樂曲表現了海青捕捉天鵝的富于戲劇性的過程,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狩獵生活。目前所見《海青拿天鵝》的最早譜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手抄本。在1814年榮齋所編《弦索備考》中也有此曲,為胡琴、琵琶、三弦、箏的合奏譜。華秋萍《琵琶譜》、李芳園《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均有此曲,在元、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明代李開先《詞謔》曾說,明萬歷年間,河南琵琶名家張雄曾以演奏此曲聞名于世。據說他每彈此曲,總要換一付新弦。彈時,一間五楹大廳,到處都是鵝聲。
全曲共有十八段,可分引子和五個部分。引子的曲調富于敘事性,由綿長音調和短促節奏交織進行,仿佛是遼闊、廣袤的草原景象。第一部分由二、三、四段組成。音樂用輕盈的節奏,柔美的曲調表現天鵝形象。間或三拍子的節拍表現動態的舞蹈性飛翔。輕巧的拉弦摹仿了天鵝的鳴叫聲。第二部分包括五、六、七、八、九段,主要突出海青的兇猛、矯健。它以穩重的三拍子節奏表現海青的盤旋翱翔,小三度的上下滑奏猶如海青的急速俯沖,密集音符構成的下行弦律是海青的特性音型,在樂曲中反復出現,有著歡快、自信的色彩。第三部分是十至十三段,音樂用急促的節奏,突出的重音表現了海青尋覓天鵝時的機警形象,用輕快躍動的旋律和富于彈性的節奏音型描繪了天鵝的躲避。第四部分包括十四、十五兩段,是海青與天鵝進一步的較量。自由而不穩定的節奏音型,不斷模進的音調,表現了海青在天空中時起時伏地翱翔和緊盯天鵝的姿態。一松一緊,一張一弛猶如海青的緊逼和天鵝的驚慌逃竄。音樂采用模進手法,似是海青一次次地追逐、啄咬,天鵝則一次次掙扎、逃脫,氣氛越來越緊張。第五部分是第十六段,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音樂敘述了海青與天鵝的生死搏斗。琵琶彈、挑、輪、掃的技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海青的兇狠撕咬和天鵝的奮力反抗在音樂中時有所聞,氣氛達到至高點。十七、十八兩段是尾聲,由《五聲佛》和《撼動山》兩個曲牌變化而成,節奏流暢,情緒歡快,表現了大自然的靜穆、安謐;一場惡斗之后又恢復了往昔的平靜。《海青拿天鵝》是一首標題性的琵琶曲,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首手彈琵琶曲,它有著鮮明的主題和完整的結構,以合頭、合尾的形式貫穿全曲。調式對比強烈,并利用旋律、節奏、力度及演奏技法的變化,使其音樂具有描繪性和寫實性,表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性。
上一篇:繪畫·洛神賦圖
下一篇:繪畫·游春圖